收购韩国双龙,上汽集团不仅可以获得其现有的产品类型,还可以对方现有技术平台为基础进行自主品牌的开发,完成德国大众阻挠其干成的事情。上汽集团为此提出了开发自主产品的新思路——由原来的“依靠自身力量自主发展”一条路径,拓宽为“收购国外企业合作生产、深化战略合作合资生产、合资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多条路径。
但是双龙汽车本身技术力量并非强劲。它的技术来自于与奔驰汽车的合作,就自主开发汽车技术而言,它远不如大宇汽车,更不用说现代汽车了。胡茂元曾经表示,上汽集团的自主品牌肯定要搞,而且做就要做具有国际竞争力、高水平的品牌。于是技术力量比双龙深厚的老牌汽车公司——英国罗孚(MGRover)被纳入视线。
罗孚公司是英国汽车业的灯塔,但是长期以来处于亏损境地。英国政府、日本和德国公司都曾尽全力拯救英国汽车业这最后一点“血脉”,但最终甩手。对罗孚而言,存活并发展下去的惟一出路是开发下一代新车型,但无法自己走出资金匮乏的困境。正在寻求技术支持的上汽集团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
2004年6月,上汽集团与英国罗孚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目前正在等待国家有关部门审批。据悉,两家公司将在华成立合资公司,并在中型轿车罗孚45的基础上合作新型轿车。
“上汽与罗孚更多的是在技术层面,共享技术平台的合作。”一位知情人士说,“利用罗孚的技术和上汽的资金,他们将共同开发一个新的汽车平台,而后各自在这个汽车平台上开发自己的后续车型。”但是上汽收购罗孚似不可能。那么多公司玩不转的亏损企业,上汽集团如何能够使自己不陷入泥淖?
布局
相比于独立研发的捉襟见肘,上汽集团的自主品牌生产基地却早已在手中。
早在2001年6月,上汽集团重组仪征汽车公司就已经决定将江苏仪征作为自主品牌的生产基地。上汽集团从美国通用公司欧宝S4200平台上引进多用途轻型客车,2002年7月28日,首辆取名“赛宝”的多用途轻型客车从这里下线。赛宝或可算作上汽集团自主品牌的雏形,只是并不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