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意向书》显示,中方出资中,10%为货币,另20%为专利出资。此项专利为科龙电器拥有的“分立并列多路循环制冷的电冰箱专利”,作价596万美元。外方之七成出资则全为货币。
公司成立当年,外方出资600万美元,中方出资298万美元;次年,外方再出资165万美元,使得公司截止到2004年底实收资本金1063万美元。但之后,双方股东再无资本注入。
成立扬州科龙,正是顾氏屡屡宣扬的报效家乡之壮举。扬州科龙项目可行性报告显示,公司计划年产高效环保型冰箱50万台,预计年经营收入9亿元,年利润达8756万元。公司2003年7月启动基建,将于2004年4月正式投产。
上述可行性报告于2003年6月获扬州经济开发区批复,公司得以于7月顺利注册。顾雏军之后对外展示的,则是一个规模远为恢宏的华东最大冰箱产业基地。
2005年8月,《财经》记者来到位于扬州经济开发区的科龙工业园。偌大的工业园厂区里,淡青色的厂房仅占去一半面积,其余仍是荒土。厂区边一块斑驳的广告牌上,记录着顾雏军两年前的梦想——“注资1.5亿美元,总投资4亿美元,年产冰箱360万台”。
事实上,号称2004年3月完工的基建工程,迟至2005年初仍未完成。今年春,公司开始有少量试产,“日产量不过两三百台。”扬州市一位官员说。8月4日起,工厂全面停工,工人们休假至今。
当初,顾雏军兴建扬州科龙,屡屡向当地官员强调其两家股东的实力——科龙电器是总资产逾72亿元、大名鼎鼎的深港两地上市公司;科龙发展则是港资企业,早在1993年即已成立,系科龙电器投资500万港元设立。2002年顾氏入主科龙电器后,科龙发展董事相应变更为其本人。
但是,顾氏在家乡扬州的投资许诺最终落空。两家看似实力雄厚的股东非但迟迟未能缴足资本金,号称4亿美元的总投资更如海市蜃楼。直到2005年格林柯尔系全线崩溃之际,外界方获知,2003年格林柯尔系如日中天,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粉饰太平的结果。其中流砥柱科龙电器的资金早已捉襟见肘,而号称“老牌港资企业”的科龙发展,更是徒具空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