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在2001年,销售额68000亿日元,按日本统计习惯,营业利润亏损2270亿日元,税前利润亏损5859亿日元,纯利润亏损2650亿日元。巨额亏损是灾难性的,但它的不可避免的到来,证明了变革是松下不能再逃避的必修课了。
松下的事业部制最终演变成了一种如金字塔般坚硬固化的科层结构,权责体系因产品边界重叠而造成了企业结构僵化,资源浪费,和企业内部的内斗内耗。
例如传真机便有两个事业部。家庭传真机事业部见专业传真机销路不错,也研制出专业传真机进行生产和销售,而专业机事业部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相应地推出了家庭传真机。松下内部,几乎每一个产品都有权责独立的两个经营主题在做。松下的200多个事业部,就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缠斗,耗费资源。
中村上任后提出的改革愿望,在巨大的惯性、惰性面前,多少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但巨额亏损背景之下,中村提出的《破坏与创造——创生21计划》,却得到内部的大力支持。要想松下之船不至于沉没,就必须颠覆传统,再造企业,这成为松下企业的共识。
松下的事业部制改革的战略依据
事业部制的基本理念是:按照产品的不同,来设计企业的组织结构。事业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产品经营单位。在集团权责体系中,事业部享有供、产、销、人、财、物和研发等经营环节上的自主权。
事业部制在分权,核算单位细化,提高制造、销售的效率方面,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事业部制有两个致命弱点:一是产品边界的不分明,造成事业部之间的兄弟相争,内耗在所难免;二是资源的分散和浪费。
搞事业部制的企业,始终要警惕“诸侯割据”。一方面,诸侯为了自身利益,往往不惜兄弟相残;另一方面,皇室(集团)的资源支配能力和整合能力会被虚化、架空。
从效率角度说,事业部制的分权经营是好的;但是,从资源角度说,集团的整合能力必须强化,才能切实提高资本获利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