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产品”,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这个竞技场上大多数都在承担着三流企业的角色,“中国制造”更多的代表的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据悉,最近一家在直布罗陀注册小公司Alvito居然向欧盟提交申请三个带有明显歧视性的“NOTMADEINCHINA”(非中国制造)的商标,引起了众多专家的探讨和反思,也正反应的是“中国制造”的技术之痛。
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中,国家已经将“自主创新”列为了国家一项重要战略来实施,显然,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改变中国企业的基因,完成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角色转变。
作为在香港和深圳两地上市的大型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和国内出色的创新型企业,中兴通讯已成为中国电信市场最主要的设备提供商之一,与100多个国家的500多家运营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全球前100家运营商客户中进入30家,为全球近3亿人口提供优质的、高性价比的产品与服务。在美国《商业周刊》公布的2005年全球信息技术百强榜(InformationTechnology100)中,中兴通讯作为中国内地惟一的IT及通信制造企业成功入选。
在中兴通讯看来,要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特别是提升核心技术创造力、行业标准制定能力,人才创新都是当务之急、也是国内企业普遍欠缺的短板。
人才引进让创新具备驱动力
在中兴通讯看来,不管是管理、业务、市场还是技术研发等诸多层面,人才的管理和培养体系都是一个核心话题,也是任何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可以看作是“创新的驱动力”。而要完成人才竞争力的积累,首先就是要实现成功的人才引进,让“创新发动机”真正获得驱动力。
对此,中兴通讯创始人、董事长侯为贵在1985年公司建立之初就已经认识到,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具备和跨国通信巨头比拼的资格,人才的筛选和延揽关键一环。比如,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10%作为研发投入,其中的重点就是通过高待遇吸引业内领先的高科技人才,以公司2004年销售额340亿人民币估算,公司现在的年度研发投入就超过30亿人民币,近3年的研发投入近100亿人民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