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否认企业的多元化战略,诺基亚不也是由做纸浆的公司转型过来的吗?GE的多元化不也比较成功吗?关键是我们做大的前提是要先做强,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产品、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但我们的很多企业往往是一看到什么赚钱,马上上马,结果后来发现,自己的主业反而不行了。做大的前提必然是做强,中国现在有十几家世界五百强,但是细想一下,这些集团都是大型的国有企业,银行、石化、电信,其竞争力与国外企业均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这样的世界五百强对打造世界品牌又有多大用处?
二、走捷径,心态浮躁。
中国人有“四两拨千斤”的说法,而且中国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往往是那些以少胜多、以弱击强的案例,这与西方人的思维不太一致,西方人相信实力,喜欢按部就班。这种思维导致中国企业喜欢走捷径,喜欢投机取巧,不注重研发的持续投入,而是寄希望于一两个天才员工的奇迹发明,要么就是拷贝别人的模式和技术。中国社会有个奇怪的现象,搞实业搞的好,但是觉得太辛苦,然后就争先恐后地涉入资本市场,似乎只有资本家才叫真正的成功,动辄上亿的资金呼来唤去才叫一个爽,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浮躁的心态。美国安然是这么做的,但最后证明是失败的;靠实业起家的德隆兄弟,折戟资本市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总裁陈久霖,本来把公司搞的有声有色,但是却一头扎进期货交易的陷阱,越陷越深。做实业需要兢兢业业、脚踏实地,资本运作需要阳光和胆量,这两者对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我们可以看看三星的崛起,靠的就是对事业执着的追求,三星公司原来主要以中低端电子产品为主,后来公司决定转型,依靠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高额投入,并保持了持续的技术领先,成功实现了战略转型,成为高端、流行、时尚的国际品牌。在这方面,我们的企业比不上那些韩国和日本的企业。
中国企业也意识到技术和品牌的重要性,但不要忘记,技术和品牌的打造非一日之功。很多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希望走出国门,参与世界竞争,成为世界品牌,包括TCL、联想、海尔等公司,一系列的国际并购,其核心主要是希望能打造自己的坚强核心——研发力量和企业品牌,但我们真的很担心,希望依靠并购而拥有世界一流研发力量和品牌的成功案例少之又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