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龙危机:资本与实业的较量

   2023-01-12 互联网8390


  其实顾雏军的操作手法,并不高明,打着拯救经营不善国营企业的他以低价接手上市公司后,通过大幅提高费用、计提、摊销等会计手法,让公司一次性亏个够,或者称之为“洗个大澡”,公司把包袱都甩给了过去,这样第二年很容易扭亏为盈了。这样的操作手法,可以说稍有财务常识的人都清楚里面的问题,但为什么在顾雏军饱受非议的2004年,他与国研中心企业研究所联合发布名为《科龙20年发展经验与中国企业改革路径》的调研报告却认为,科龙短短“半年内”就扭亏是经过“战略性整顿”,主要原因在于压缩成本和新产品开发。此报告出台后,顾雏军成了实业英雄,当时顾氏曾放言:“如果有一天我把汽车做得像冰箱空调一样好,你们是不是才相信我是个能人?”

  2005年,在一片质疑声中,顾雏军并没有保持低调,仍然频频在媒体和一些论坛上亮相,阐释自己的管理思想和经营方略,表面上看是若无其事,闲庭信步,实则是为了保持公众对科龙的信心,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形象,否则,媒体可能会象当年追杀德隆集团一样,穷追猛打,不依不饶,反而让公司步履维艰。但一切的努力,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人怕出名猪怕壮”,处在国有资产流失的峰头浪尖上,顾雏军难逃一劫。

  我们由此想到了与顾非常相似的原健力宝总裁张海,也是资本运作高手,也是从资本走向实业,也是因为挪用资金而被捕。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被打下去的人,再上来的可能基本没有了,因为犯的事不是越查越少,而是越查越多,窟窿越来越大。越来越的案例表明,资本高手如果过多地陷入到实业中,反而会成为他的“滑铁卢”,毕竟这两个行业存在显著差异。

  顾雏军终于在大家的高度关注中出事了,似乎并不意外,但留给我们的思索却很多。

  一、国人的做大情结。

  中国人是喜欢“大”的,大的才好,才美。大中国、大都市、大发展、大跨越、大企业等等,这些词都深刻反应了中国人喜欢“大”的心理,“小”往往跟“弱”联系到一起。另外,在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道路上,最高的追求就是“治国平天下”的英雄豪迈气节,这也与做大(大官、大事业、大成就)有关,所以中国的企业会诞生出很多政治家似的企业家和商人,比如牟其中,是典型代表,其政治家的豪迈完全脱离了企业的能力和实力,成了空想家;德隆的资本运作,也是在做大声中悲壮产生和陨落的;还有就是三九集团,一个做药品的企业,本来很多中小企业赚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搞多元化投资,表面看起来是为了公司发展,其内心深处还是做大的心理情结;中国现在不知道有多少城市都叫什么“大××”,可见做大心结不是局部现象。因为只有做大,才能显示自己的威风、派头、政绩,甚至是理想和追求。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