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莱克斯:十年迷局

   2023-09-13 互联网2290


  2.反反复复的产品结构

  没有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就不会有明确的产品战略。刘小明主政伊莱克斯的初期,在冰箱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先后在1998、1999和2000年推出了三个系列的产品:“新静界”、“省电奇兵”和“自选冰箱”。这些产品并不是和伊莱克斯欧洲市场同步推出的,而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在产品方面与伊莱克斯全球市场脱节。后来,刘小明又开始相关多元化,陆续进入到空调、洗衣机、厨电、小家电等其他产品领域。由于伊莱克斯总部不投资,所以,还需要刘小明自己来解决资金问题。资金不足导致的结果是新业务成长速度过慢,迟迟不能形成赢利能力;在此期间,市场又发生了巨大变化,2002年,伊莱克斯中国的空调出现巨额亏损。当伊莱克斯2003年收回刘小明的权力后,也否定了刘小明的产品战略,新制定的产品结构只包含冰箱、洗衣机和厨电三大产品线,唯独没有空调业务,理由是“我们做季节性太强的产品”。由于伊莱克斯中国的产品战略过于随意和轻率,迄今为止,除了最初的冰箱产品之外的其他产品均不成功。

  3.逆向的团队建设

  多数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管理团队都是从国际化开始,然后逐渐向本土化转变。而伊莱克斯却非常特殊,从1997年到2002年底,在“刘小明时代”,伊莱克斯只派来了两个经理,伊莱克斯彻底本土化,刘小明及其亲信占据了绝大多数经理岗位,形成一个“刘家军”。2003年,澳大利亚新总裁上任之后,原来的“刘家军”几乎全部走人,换上来的是各种肤色的国际人才和部分空降的外企经理。这种逆向的管理团队演化方向,凸现了伊莱克斯前期的过分放权,以及后期的矫枉过正。伊莱克斯在2003年以后的经营业绩还不如刘小明时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国际化团队不适合家电市场的竞争要求。伊莱克斯没有三星那样的产品优势,如果管理团队再不了解中国市场,拿什么取胜呢?可以肯定,在未来5年内,伊莱克斯必然还要再经历一次团队转变,重新启用本土化的人才,从而再完成一次演变,这个演变是其它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最初几年之内就基本完成了的,而不是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后10年才开始做。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