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拥有国际一流品牌的跨国公司中,伊莱克斯中国公司称得上是一个“另类”,其战略和执行、目标和定位、授权和控制,长期处于一种“反复无常”、“不伦不类”的状态中。
1.随波逐流的战略
1996年的中国冰箱行业充满机会,伊莱克斯也兴冲冲地到中国“淘金”,但是一来就遭遇下马威。由于仓促选择合资伙伴,很快陷于亏损。到了1997年,伊莱克斯已经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是每天亏损30万的大窟窿,又找不到赢利的办法;另一方面想走也不容易,需要再付出6000万美元的撤退成本,与伊莱克斯在此之前的全部投资5.4亿元人民币相当,短短一年就“双倍返还”,实在不甘心。
这时一个叫刘小明的前百事可乐中国公司总经理接过了这个烂摊子,开始了长达7年的“刘小明时代”,而伊莱克斯则完全停止了投资,只是要求中国公司每年上缴一定利润,这种关系曾被称为“刘小明租赁伊莱克斯”。
在“刘小明时代”的7年中,伊莱克斯在中国的业务完全是按照刘小明个人的战略来实施,伊莱克斯总部基本不干预,这就造成伊莱克斯全球战略和中国战略的脱节,在某些方面甚至背道而驰。当伊莱克斯重新定位中国市场和中国战略时,刘小明的历史使命就结束了。2003年初,伊莱克斯任命了一个澳大利亚人入主中国,开始推行全新的战略,要把伊莱克斯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和全球市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象前面7年那样互相割裂。但是伊莱克斯运气不好,2003年适逢“非典”,在转型期比较混乱和脆弱的时候遭遇强烈冲击,伊莱克斯付出了巨大代价;2004年,空调市场又不景气,伊莱克斯无法甩调空调业务的包袱。到了2005年,伊莱克斯总部失去耐心,再次更换中国公司的总裁。
前后十年中,伊莱克斯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中国战略,似乎总是被一股潮流所左右,始终身不由己。作为对比,伊莱克斯的主要竞争对手德国西门子集团在2000年就宣布在中国开始赢利,韩国LG电子也结束了“战略性亏损”阶段。而伊莱克斯在两个极端都做了不成功的尝试之后,现在反而陷入彷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