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收购背后的故事

   2023-06-15 互联网3040
核心提示:2005年5月1日,伴随着联想提前完成对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一家PC年销售量1400万台、年销售收入约130亿美元的全球第三大个

2005年5月1日,伴随着联想提前完成对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一家PC年销售量1400万台、年销售收入约130亿美元的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企业———新联想正式诞生。至此,经过21年的发展,联想正式成为一家拥有1.9万多名员工、7大全球研发中心、4大PC生产基地、销售网络遍布160多个国家的国际化企业。

  不管人们对联想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评论,有一个判断毋庸置疑,那就是,国际化战略是国内企业做大做强难以回避的问题。而联想借收购IBM全球PC业务,迅速增强自身在品牌、渠道、技术等领域竞争力的尝试,也为国内企业解决国际化进程中普遍遭遇的难题,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思路。那么,收购国际品牌应做好哪些准备呢?联想在收购过程中展现的超前战略眼光、缜密的战术布置以及高效的执行能力,值得借鉴。

  战略层面

  要跳出画面看画

  如今,谈起联想对IBM全球PC业务的成功收购,业界普遍的评价是“蛇吞象”、“有魄力”、“太赚了”……但是,在收购动议首次提交联想董事会讨论的时候,包括柳传志在内的大多数成员,对此设想的可行性却持保留态度。

  的确,国际化是企业拓展市场空间的有效途径,但是,国际化同样有风险。“特别是收购像IBM全球PC业务这样的大动作,更要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把问题想得透彻,才能让交易不偏离原先的指导思想。”柳传志解释说,在决定启动这项交易前,联想已进行了三年的多元化尝试,但效果并不太好。为此,联想对整体发展战略进行了复盘,选择了走“国际化、专注”的道路。IBM在这时进入联想的视野,从战略上看是入情入理的。

  那么,联想为何要收购IBM呢?柳传志认为,在制定重大战略之前,一定要先从远处,把自己的意图看清楚。因为很多事情,抓住细节之后,反而容易失去总体的指导思想。“我把它称作跳出画面看画,”柳传志说,收购IBM全球PC业务,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联想在满足股东利润持续增长的要求时,受到了限制,必须到一个更大的领域去寻找发展空间。在选择了“国际化、专注”的发展战略后,联想的发展需要品牌、市场、人才、技术……与IBM合作,到底能不能得到这些东西?有多少风险?要付出多少代价?这些宏观的、战略层面的东西必须要看清。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