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风险控制方面,起初联想控股董事会存在疑虑,主要是对联想股份被摊薄后能否有足够的利润增长存在担心。柳传志说,诚如人们担心的那样,IBM单独做PC业务的时候,与戴尔比利润上并无优势,持续亏损。但经过深入调查后,联想发现,IBM全球PC业务的毛利率高达22%,高于联想14%的毛利率,更远远超出其他竞争对手10%左右的水平。之所以IBM没有利润,主要原因是IBM总部研发高投入的摊销。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后,不仅在产品线上双方互补性很强,而且在供应链上有很强的合同效应,能大大降低合作双方的采购成本。此外,通过发挥运营、新市场开拓、供应链整合等方面的规模效应,新联想将有充足的利润空间。
柳传志认为,战略层面的问题还包括交易价格的底线、股权比例、未来的企业组织结构、董事会怎么构成、CEO怎么选取等等。当然,宏观问题看清楚以后,还要看在这个层次的问题上和对方能不能有共同语言,“要不然深入下去就不合适”。
战术层面
每个细节都要进行深入研究
在战略层面的问题考虑清楚后,杨元庆和联想的高级管理层,在高盛、麦肯锡等顾问团队的支持下,用大部队集团作战的方式,对收购可能遇到的上千条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梳理,对其中核心的交易价格、偿付模式、专利、品牌使用等问题进行了耐心、深入的研究,制定了明确的谈判原则和战术。
柳传志举例说,在收购价格的谈判上,联想非常强调火候的把握。当时,IBM一直有两个谈判伙伴,另一家是投资公司。这无疑增加了谈判的难度。为此,在价格等重要问题的火候上,联想宽松适度,既保证了自身利益,又避免谈崩后没有回旋余地。
几乎与此同时,杨元庆开始“两条线作战”,在联想品牌、战略、市场推广等层面频频出手,为收购做好铺垫。2003年4月,联想推出新标识“Lenovo”,顺利完成英文品牌切换。2003年底,在正式决定与IBM就收购展开谈判的同时,杨元庆对外宣布了联想调整后的战略规划———专注核心业务和重点发展业务、建立更具客户导向的业务模式、提高企业运营效率。2004年3月,作为中国IT产业的领军企业,联想正式与国际奥委会签约,成为了奥运第六期的TOP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