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列的金霸王电池进入中国市场十年,都无法打开局面,市场份额不到南孚的1/10。现在通过合资,控制了最大的股权,中国市场上最大的竞争对手消失了,并且还得到了一家年利润8000万美元,拥有300多万个销售点的电池生产企业,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大半个中国市场。由于不能与金霸王正面冲突,南孚的优质碱性电池将不能进入国际市场,现在南孚有一半的生产能力被闲置着。南孚正渐渐地失去活力。南孚被并购,不仅对其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对其员工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南孚被收购后不久,原总经理陈来茂便黯然辞职。他用十几年的辛勤奋斗换来的知名品牌―“南孚”,已经是别人的了。南孚的员工们心里都感到了极大的失落――南孚已经不属于他们了,南孚已经不是中国的了。南孚的明天在哪里?自己究竟在为谁工作?
据了解当初南孚与摩根士丹利合资时是某位领导极力促成的,这位领导因为给南平吸引了巨额外资,政绩卓著,得到了提升。后来南孚成了美国人的了,不过这是他离任之后的事情――自然不关他什么事了。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属实,总之通过出卖南孚,外国风险投资的收益翻了一倍还多,赚了个盆溢钵满。美国吉列公司也轻而易举地除掉了它在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
案例2:开利集团欲合并珠海格力电器
2005年7月底,踌躇满志的开利集团准备进驻珠海格力电器,展开收购前的尽职调查。“直至此时市政府才把相关收购方案透露给格力电器管理层,后者的震惊和抵触其实可想而知。
格力电器前身为珠海市海利冷气工程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经珠海市工业委员会批准设立,1994年经珠海市体改委批准更名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格力电器进入全面鼎盛期。13年前,当朱江洪初任海利电器(格力电器前身)总经理时,他面对的是一条年产2万台空调、技术落后至少10年的生产线,当年销售额约为1亿元,利润则不足300万。2004年格力电器销售量增至750万台,销售额高达138亿元,净利润增至4.2亿元,13年来其成长率接近140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