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是爱立信全面走下坡路的一年,迫于财务压力,爱立信的广告投入骤然减少,力度明显减退,投放区域更是全线收缩,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消费者、经销商、社会团体对爱立信的信心降低。三星手机就是在这一阶段乘虚而入,把爱立信挤出手机三甲。
高调宣布手机外包
手机市场的节节败退给了爱立信最大的伤害。迫于财务压力,爱立信于2001年年初宣布将除中国外的手机生产外包。爱立信对此解释为:“手机生产外包的举措并不意味着爱立信将要退出手机舞台。我们只是将生产环节外包给专业的制造公司,而品牌、设计、营销依然保留在爱立信。”而事实上,由于2000年业绩大幅下滑,使爱立信认为GSM手机已经没有多少油水,产量越多,意味着亏损越大。
爱立信前老总曾说:“我们看到在北美和欧洲市场我们受到很大的价格压力。我们看到移动电话市场已经供过于求。电话供应量历史上首次超过了需求量。”
爱立信手机外包这一消息,引起了各界的巨大反响,成为业界、中国老百姓和新闻界纷纷议论的话题。一个企业放弃某项产品的生产在国际市场特别是在中国的消费者市场引起如此大的反响,除了爱立信在业界的地位和影响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所生产的产品——手机打着的是爱立信品牌。中国消费者认识爱立信企业品牌是直接从接触其手机开始的,在不了解爱立信公司背景的条件下,人们误认为放弃了手机生产就意味着放弃了品牌。而实际上,爱立信最大的业务是在移动通信基站和系统设备业务上,但这与消费者没什么直接联系。不可辩驳的事实是,爱立信手机外包后,其手机市场占有率又迅速下滑到2%左右。
退出一个最能近距离接触普通大众消费者、最能打动普通大众消费者的领域后,品牌应该如何打造,这是一个摆在爱立信面前无法回避的难题。很快,爱立信意识到这是一个严重的失误,随即做出了重新收拾手机河山的决策。然而,手机市场的竞争比以前更加激烈,有时候重新恢复一个市场要比新创一个市场还要困难。任何人都得为自己的草率付出巨大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