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有人说,日系企业在中国出现集体性危机,与其长期以来对中国市场的“傲慢与偏见”分不开,你认为呢?
答:我基本认同这个观点。和韩系企业相比,日系企业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它们希望在中国这个大市场狠赚一笔,另一方面内心又对这个国家的日益强大怀有恐惧心理。其结果是什么呢?不愿意把最新技术和产品投放到中国市场,久而久之,日本产品的竞争力大幅度下降,消费者印象也变得日益模糊。日系汽车在中国市场走过的弯路,最能说明这一点。
我还注意到一个事实:近年来,在中国兴起的每一项新技术和新产品,几乎都不是日系企业推动的。这个问题值得深思。为什么作为技术领先型企业的日系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方面如此无所作为呢?虽然大多数日系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已经有一些年头了,但是,仍然给人留下水土不服的印象。以手机为例,中国手机销售模式主要是自营销售和大卖场销售,但是习惯了运营商销售模式的日系手机,一直难以适应中国这种现实,结果兵败而退。
我想,这和日系企业的市场歧视有关。在精明的日系企业看来,中国市场是一个二等公民,不应该成为新技术、新产品的率先使用者。
但是,这种傲慢与偏见正在让日系企业品尝到苦涩滋味:一直以来以仰视眼光看待日系产品的中国消费者,已经把日系产品和韩系产品放在等高的位置上,这实际上等于给日系产品找到了一个竞争者。我们不妨进一步设想:如果日系企业不能放下架子、调整心态,终有一天会被中国消费者以俯视的眼光对待?若此,只怕后悔都来不及了。
问:你对索尼乃至所有日系企业有什么建议和忠告?
答:中国有一句话,叫“解铃还须系铃人”。作为当事企业,索尼比任何人更清楚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因此,心态的调整也许比百般解释更重要。我建议所有日系企业重新认识中国,重新调整中国发展战略,蔑视中国的想法要不得。遗憾的是,经历了多起危机事件之后,我们看到日系企业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索尼甚至给人手足失措、乱了方寸的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