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中国加入WTO,戴尔、惠普等外国巨头开始在中国全面进攻。杨元庆说,这意味着在中国本土市场也要经受国际性的竞争;尤其是戴尔对联想为首的本土厂商的市场份额进行了快速的蚕食。长江商学院项兵认为,只在中国整合资源的联想,根本无法和在全球整合资源的戴尔们相抗衡;“如果还蜷缩在本土市场,在5年之内,等待联想的将是百分之一百的死亡。”
所以柳传志承认:“如果不做大,联想会不断萎缩,这种情况下,必须国际化。”易观于扬一言蔽之:“挺身而出承受并购的巨大风险,就是因为别无选择。”
而这便成为了联想并购IBM的标志性意义。在姜汝祥看来,不仅联想,而且海尔、TCL、方正在近年的增长速度都明显放缓,因为这些在当年依靠市场机会成长起来的资源型企业开始面临一个整体困境。姜汝祥说,“突破这个瓶颈需要转换位置,就是要通过国际市场来提升自己外在的市场空间和内在思维体系。”
有趣的是,这样的体系提升,就是以乔松大老远跑到美国人的地盘、在刺耳的叫骂声和一肚子的怨气中开始的。在这个意义上,没有风险,就没有机会。
联想踏入另一条河流
一夜之间,联想已经回不去了。对它而言,不仅是实体和业务层面的改变,也是经营思路和生存体系的改变。
可以确证的是,联想将新添近1万名员工,这些人都是高贵的蓝色巨人的一份子;沃德等IBMPC高管将担任CEO和COO的职位,成为指挥刘军、乔松等联想老臣的直接上司;联想创始人柳传志退到幕后,40岁的杨元庆将开始适应董事长的角色;IBM占有联想18.9%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以委派观察员的形式参与董事会直到2009年以后。并且,新联想将在全世界和戴尔、惠普展开竞争,同时,要大幅进入更多国家的消费PC甚至3C市场,这对于专注于商业客户的IBM来说也是一块比较陌生的领域。
这些剧烈变动,却是与“撒上一层土,夯实了,再撒一层土”的“联想法则”格格不入的。在从未经历过相似体验的情况下,联想竟要一举操作如此巨大的国际并购和进行如此激烈的文化整合;在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IT观察家眼里,这是柳传志风格和联想基因的一次转变,在客观情势逼迫下,“大赌才能大赢”战胜了谨慎的传统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