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一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名牌的真实处境。由昔日媒体吹捧、消费者恩宠、政府器重、同行眼红的明珠,成了寂寞的怨妇。在数年、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品牌沉浮中,没有什么可以畏惧的,除了危机。
在品牌危机公关中,往往会涉及三方面的关系:消费者、媒体和公众。这三方面的立足点和关注点可能各有侧重,但共同关注的往往是企业的态度,也就是在危机事件中所采取的姿态和措施。
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但有过不去的品牌危机。之所以过不去,是因为态度有问题。
危机公关,说到底,是个态度问题,但又不是简简单单的态度问题,但态度是决定危机管理能力的首要因素。
品牌制胜,应重视危机公关
2005年2月24日,由原告代理人刘殿林一手策划的河北消费者李华增状告河南省驻马店市王守义十三香调味品集团(以下简称十三香集团)一案在北京开庭。原告称,十三香产品包装上的配料表中含有西洋参、荜茇、木香3味中药。由于这3味中药仅可用于保健食品,而“王守义十三香”只是普通食品中的调味品而非保健食品。据此,原告认为被告的生产、销售行为违法,并提出加倍赔偿的诉讼请求。
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调味品,十三香配置过程中添加中药成分得到了河南省卫生厅的批准,也为消费者所习惯。显然,原告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赔偿款,其代理人刘殿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此也不避讳,说十三香被起诉事件是他一手策划的,同时他还策划起诉了广东著名品牌王老吉一案,他说这样做就是要试试品牌的承受能力与企业的危机公关能力。
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恶意炒作,十三香的销售和名誉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原告代理人也因此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十三香异常低调:“这件事情最好的结果是大家都不再提起,慢慢地就过去了,你越是声明,发表看法,媒体报道就越多,一些原本不知道这件事情的人也知道了,事情会越描越黑,假的甚至有可能会变成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