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平则认为,这种“消费主义抬头”是改革开放20多年,人们对生活要求提高的必然结果。
与此同时,“中国的媒体越来越像西方的媒体。”白石桦说。
“过去媒体没有市场化,因而对企业的关注,尤其是负面的报道,会非常少。赵文权说,“随着媒体市场化的深入,不少媒体都在努力挖掘自己的卖点,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所谓的‘扒粪’,因为这样的东西读者喜欢看。”
赵军认为媒体新闻呈现出娱乐化的趋势。“一些所谓的‘丑闻’报道,会长期地保留在互联网上,公众随时随地可以检索到几年前发生的危机事件,然后不断地‘往事重提’。”
跟非网络时代相比,现在的媒体消息来源变得更为广泛。“媒体的定义正在发生变化,比如说在国外博客(Blog)的兴盛,已经可以影响到国外的主流媒体。谁都可以写博客,你根本不知道问题会从哪里冒出来。”魏恺说。
另外,媒体发布新闻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中国的短信新闻传播速度非常快,在这方面世界上没有比中国更发达的国家。”董玉国打个比方,门户网站上有新闻头条订阅功能,一发生重大新闻,订阅者马上可以从手机短信中获知。“这把原来公关教科书上所提到的发稿周期、截稿时间等,完全打乱了。”
“树大招风”?因为跨国公司有被挑战的新闻价值
毫无疑问,与本土企业相比,欧美跨国公司在危机公关方面积累了更为丰厚的经验。“公共关系在美国有将近100年的历史,欧洲是60年,中国勉强算20年,实际上只有10年。”赵文权说。
为什么近两年还是在中国遭遇了如此高频率的公关危机?专家分析说,原因之一是中国还没有引起某些跨国公司的足够重视。白石桦引用易为公关针对世界500强的一个调查报告说:很多跨国公司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中文网站;第二,有中文网站的很多公司,也没有记者所需要的资料,比如说公司历史、公司新闻动态等。调查员还冒充记者分别给跨国公司全球总部网站和中国网站发送请求信息,结果全球总部网站在48小时之内全都回复了,但是中国网站一封邮件都没有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