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刚的这些“攘内”与“安外”的措施几乎获取了立竿见影的效果。2005年4月27日伊利股份对外公布第一季度季报,此前外界很多人都为潘刚捏了一把汗,但他们显然还不了解这位少帅的经营才干。早在2000年,年仅30的潘刚即组建了伊利液态奶事业部,并将当年液态奶的产销量由3万吨一举提升至10万吨,3年来伊利液态奶的销售收入增长了8倍,年销售额高达40亿人民币,为集团贡献利润高达70%以上。
第一季度伊利的季报远远超出了外界预期,主营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34.41%,利润同比增长16.76%时。消息一出,一些敏感的分析师即纷纷猜测潘刚极有可能出任伊利董事长。
局面的稳定和赢利的增长并没有满足这位少帅的雄心。自从1992年自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进入回民奶食品厂(原伊利集团前身),潘刚历任质验员、伊利冷冻食品公司生产部部长、伊利集团矿泉饮料公司董事长、集团总裁助理,及至2002年7月开始担任伊利集团董事、总裁,并兼任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对于伊利的整体策略潘刚内心或许曾经勾划过多幅蓝图,但据伊利内部透露其时潘刚的施展空间有限。现在正是放手一搏的机会,潘刚正在酝酿更大的计划。
一位伊利的基金股东负责人认为,“正是过去伊利在产能扩张上有很大的迟疑,才给对手蒙牛这个后来者形成了发展的空间。”这一点潘刚其时早有认识,据潘的调查分析2004年伊利的产能缺口至少为16万吨,到2005年将达到40万吨,“产能不足正严重影响伊利的发展。”
所以一待内部局势略略平稳,潘刚即全力打出第一张大牌——扩张。2005年伊利集团预计用于产能扩张及技改等项目的总投资额高达12.8亿,这在伊利集团历史上几乎史无前例。但潘刚对此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在6月20日的股东大会上,当一些投资人询问细节时,潘刚解释说从2004年年初开始伊利就邀请了国际上最在的咨询公司来做战略咨询,对每个投资项目都有非常详细的论证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