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进假日酒店二楼咖啡厅的时候,潘正站在门口接电话,神态疲惫,但当采访开始的时候,35岁的潘刚似乎一瞬间就变得精神抖擞了。面对记者,潘刚语速平缓,声音低沉,表情平和,你很难看清其内心真正的变化。他似乎并不急于甚至有些规避向媒体展示自己的更多规划,对每一个问题潘都显示了充分的耐心。平静的语气、安宁的表情,一度使人疑心这个掌舵者的决断力,但回过头去斟酌潘的那些回答,恰恰可以发现这个外表温和的新董事长的铁腕风格。
“平稳状态往往并不显示一个人的才华,逆境和危机中的承受压力及反弹能力是最考验人的。”在一位基金负责人眼中,“临危受命后,他(潘刚)很快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和重点。”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金经理认为,与前任董事长郑俊怀的内敛、孤僻相比,潘刚明朗、开放、亲和力很强,更容易赢得投资人的首肯,“关键是潘能够放下身段与人沟通,没有一些创始人身上可能会有的膨胀情绪。”令该基金经理十分意外的是,2005年初当其致电伊利希望沟通一些想法时,在北京他的办公室里竟然看到了潘刚本人,“他正好在北京,拿了一个包,一个人就跑过来了,本来他完全可以指派一个证券事务代表来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