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刚撕下了“过渡人物”标签 放手一搏

   2023-05-12 互联网3640
  2005年6月21日晚,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这一天正是潘刚履新伊利集团董事长第一天。早晨,潘刚前往呼和浩特市的假日酒店,继续回答昨天一些投资人还没有问完的问题,一位伊利工作人员透露说“投资人的问题问得非常细”,紧接着潘刚乘车前往伊利集团乌兰察布乳品厂,参加当天的奠基仪式,这个首期投资1.8亿元的乳品工厂,全部竣工后规模与伊利在金川现有的生产基地旗鼓相当。仪式结束后潘刚马不停蹄地赶回假日酒店,在那儿还有另一拨投资人正等着提问。之后则是几家媒体的采访。

  在走进假日酒店二楼咖啡厅的时候,潘正站在门口接电话,神态疲惫,但当采访开始的时候,35岁的潘刚似乎一瞬间就变得精神抖擞了。面对记者,潘刚语速平缓,声音低沉,表情平和,你很难看清其内心真正的变化。他似乎并不急于甚至有些规避向媒体展示自己的更多规划,对每一个问题潘都显示了充分的耐心。平静的语气、安宁的表情,一度使人疑心这个掌舵者的决断力,但回过头去斟酌潘的那些回答,恰恰可以发现这个外表温和的新董事长的铁腕风格。

  “平稳状态往往并不显示一个人的才华,逆境和危机中的承受压力及反弹能力是最考验人的。”在一位基金负责人眼中,“临危受命后,他(潘刚)很快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和重点。”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金经理认为,与前任董事长郑俊怀的内敛、孤僻相比,潘刚明朗、开放、亲和力很强,更容易赢得投资人的首肯,“关键是潘能够放下身段与人沟通,没有一些创始人身上可能会有的膨胀情绪。”令该基金经理十分意外的是,2005年初当其致电伊利希望沟通一些想法时,在北京他的办公室里竟然看到了潘刚本人,“他正好在北京,拿了一个包,一个人就跑过来了,本来他完全可以指派一个证券事务代表来谈。”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