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刚撕下了“过渡人物”标签 放手一搏

   2023-05-12 互联网3640

  围绕伊利无法停止的话题永远是蒙牛,同在呼和浩特市的伊利和蒙牛的“同城恩怨”几乎人尽皆知。据说伊利曾经针对奶农做了一些投资,但到收获期时发现“奶牛都被蒙牛拉走了”,而在蒙牛也流传着类似的说法。由于历史渊源,伊利和蒙牛之间始终充斥着提防和排斥的意味。据说,潘刚上任后试图改变这种局面,半年来潘刚和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先后坐下来面对面深谈了几次。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有一次双方甚至约定“不打价格战了,这样下去迟早会把行业毁掉,不如一起提价”,提价日期定在了3月15日,但这一天伊利和蒙牛谁也没有调价。言及此潘刚哈哈大笑,“他怕我不守信用,我也怕他不守信用。”但对这两个同城冤家来说,这或许是某种积极的信号吧。

  危机下的强势整合

  35岁的新董事长试图给伊利这个传统而保守的大国企注入一些新元素,但潘刚对此言词十分谨慎,他甚至特意强调伊利的战略和文化将会被进一步传承,因为“它们非常有价值”。在传承和创新之间应把握怎样的尺度,如何再一次抓住那些曾经错失的机会,是这个继任者面临的难题。

  潘刚自陈高管危机之后,其获得的最大支持来自政府,而最大的压力来自于经营,“伊利过去的业绩能不能保持?最怕的是会引发一场更大的经营危机。”在独立执掌伊利后,潘刚在内部提出“大干一季度争创首季开门红”的口号。潘不讳言,“我是最了解伊利的人,我知道伊利的员工,他们非常淳朴。”为此潘刚迅速通过一些方式与员工沟通伊利目前的情况,尽量缩小“高管事件”在员工中引发的负面效应,潘甚至在伊利号召全体员工“多给企业提一些合理化建议”,并及时对一些有价值的建议予以奖励,借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转移注意力。

  从员工向上延伸到奶农、其他供应商,向下延伸到经销商和消费者,高管危机之下伊利的产业链一度变得敏感而脆弱,为此潘刚投入了大量精力和各方沟通,到奶农家里去,打电话给一些大的供应商和经销商,“让他们了解伊利更确切的情况”。甚至包括对之前拒之门外的媒体,这位新总裁亦力排众议,“把伊利的厂门打开,让媒体随意参观。”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