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叶莺这方面的天赋,周围的人都有着深切的体会。记者们说,只要柯达有新闻发布会,叶莺必定亲自督阵。她能迅速记住每一个记者的名字和特征,不经意的言谈间,常能流露出她对你的重视和关怀;但每次出现,她总能将自己巧妙地隐藏在公司身后。
柯达的员工说,叶老板是个非常细心的人,吃饭的时候她能针对不同人的口味给大家夹菜。一次,叶莺亲自挑选了很多书签送给下属,而且买了好几种样式,上面有的是心型图案,有的是十字架。分发的时候,她对着一个员工说,你要拿这个十字架的,因为你信教。
柯达的客户则说,叶莺是个有心人。开会的时候,她能让枯燥的会议充满惊喜,因为她总会细心挑选一些小礼物送给客户。私下里交谈,她也总会给出诚恳的建议,无论是私人问题,还是公司治理。
柯达需要“华丽转身”
可是,叶莺的这一特色,在柯达转型的今天,却成为了人们质疑的理由。作为一名领导者,叶莺能否发挥足够的影响力,帮助柯达完成中国市场的一记“华丽转身”?
事实上,“98协议”后,强势进入中国感光业的柯达,在传统胶卷市场上曾经一路高歌,把老对手富士远远地抛在身后。然而,面对数码浪潮的袭来,这个胶卷产量足足能围绕地球五圈的企业却犹豫了。保持传统?还是马上转型?柯达全球的高层有些左右摇摆。
此时的叶莺,还在忙于执行“98协议”。她坦陈,数码市场发展得如此迅速,是她和柯达高层始料未及的。
尤其是2001年以来,柯达中国传统胶卷市场开始呈现下滑趋势,柯达的数码业务在二、三线城市失误连连。外部,舆论的压力开始转向叶莺;内部,市场做不起来的悲观论调开始蔓延。外界评论说,柯达需要的不仅仅是个出色的外交家,更是一个出色的战略制订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