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大中华区总裁:转型路上的叶莺

   2023-06-15 互联网3120

  与此同时,中国仅有的7家国有胶卷厂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生存成为其第一要务;国家也开始考虑,国内感光材料行业是否需要对外开放。

  柯达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在时任柯达总裁的裴学德和朱镕基总理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全行业合资计划”雏形初现。

  尽管双方在战略合作上有高度的共识,但他们毕竟各自代表着一个百年跨国公司和一个大国的利益。要让这样的共识变成可以操作的方案,直至变成现实,中间还有一段艰苦的路要走。

  谈判初期,裴学德对柯达资深人物蒲升隆委以重任,柯达方面主谈判手是韦中信。然而由于中美双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谈判历时3年却没有丝毫突破。

  中国“老感光”、原上海感光厂厂长张贻寿对《每日经济新闻》回忆说,那时他作为谈判手与柯达的人对面而坐,双方互不信任,又存在语言差异,沟通非常艰难。

  叶莺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谈判环境下“翩翩而至”。她的出现,很快打破了谈判僵局。

  “她是个非常细心的人,很善于为别人着想”,张贻寿说。叶莺来到谈判桌的第一天,张贻寿破天荒地请柯达的代表团吃了一顿饭,“因为她很善解人意,双方谈得很融洽。”

  叶莺到任一年后,一个空前的排他性协议———“98协议”最终诞生:柯达与7家感光企业中的6家进行合资(乐凯除外),共投资12亿美元。中方承诺,在协议签订的3年内,不批准其他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感光材料行业。柯达顺利进入了政策保护色彩浓厚的中泄庖担瓿闪斯纠飞系摹熬艘惶薄?/FONT>

  后来人们都说,“98协议”的成功固然是由于柯达抓住了中国国企改革的政经脉络,但做过记者、当过外交官、拥有深厚人脉的叶莺同样功不可没。凭借其出色的公关能力和沟通技巧,多姿多彩的叶莺开始成为媒体的焦点人物,柯达也因此备受瞩目。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