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国强:“草根浙商”的一面魔镜

   2023-08-21 互联网2640


  果然,2003年2月13日,欧盟《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简称WEEE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简称ROHS指令)出台,当时曾在国内电器行业掀起波澜,遗憾的是很快又风平浪静。直到两年后,随着“大限之日”的迫近,家电行业的诸多生产商才再次将目光聚焦过来。

  沈国强的弦可没松下来,2003年下半年,宏一成立了应对两个指令的领导小组,沈亲任组长,“做老板很麻烦,有些事自己的理念跟上去了,下面却感觉无所谓,让你很被动。”当时宏一采购中心的工作人员大喊寻找替代材料困难,他又把20多家上游供应商找来,希望他们能够调整产品,提供符合要求的原料,不料供应商众口一辞:“产品蛮好的吗,改是要增加成本的,到时候再说好了。”

  当时国内还没有可以有效检测出ROHS指令中六种有害物质含量的设备,沈国强把数百种生产原料拿到瑞典逐一检测,花费了30万,得到一本厚厚的检测报告。到2004年,80%的替代材料都已经找到了,10月份,宏一又聘请了一个专门负责环保的工程师做流程分析,取消应对绿色指令的领导小组,改设环保委员会,搞出一套环保生产标准体系。最近又花200多万进口了全套检测设备,就宏一自身来说,沈国强感觉再“绿”的壁垒也不是障碍了。

  2005年7月25日到8月20日之间,宏一多次对材料供应商进行培训。

  “这毕竟是整个产业链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环节出了纰漏,所有努力就会付诸东流。”

  就在宏一刚刚准备解决环保问题时,又一个新迹象出现了。

  2003年8月,财政部一位专员到宏一公司来做调研,聊天时,沈国强得到一个信息,全球石油和有色金属等资源会出现大幅涨价。对以塑料和铜为主要原料的插座行业来说,这必将产生巨大冲击。

  2003年底,沈国强就把2004年生产需要的塑料原材料和铜材买进来了,同时,他高薪聘请几个朋友在上海进行期货操作,对原材料做了套期保值,把因原料涨价造成的成本压力控制到同业最低。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