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燥的教师生涯显然仍不能令严介和满足,“几个月后,我就动起了其他心思。”严介和对记者说。
据本报了解,1980年代初,严介和即与三个同村伙伴决意下海,搞“副业”。骑着自行车周游列村,考察“项目”——为砖瓦厂土坯提供防雨设备——草帘。但这项“家庭副业”,并未带来滚滚财源,几番辛苦也才积蓄几万元。
这已足够严介和在村邻面前撑起面子,作为当时罕见的“万元户”———严家在村里建起了最好的房子,买了第一台彩电。
天有不测风云,当时,淮安工商局的前身“打资部”接到村民举报,称严家雇工剥削,谋取暴利,为此成立两个调查组,进行了20余天的专案调查,从货源、销售渠道以至成本,都进行了仔细核算,且定性其为“大案、要案”。
一个今日看来不可思议的情节,在彼时的农村不啻于一场灾难。“很多村里人都说,你家老二(注:严介和在兄弟中排行老二)肯定跑不掉,要坐牢了。”严介清至今心有余悸。
不过,经此一遭,严介和的名字却在淮安地界传开,事隔二十年,今日的严介和再次提起此段经历,总是大手一挥,“苦难造英雄啊”。
真正让严介和进入“商圈”的则是1986年他对三堡乡水泥制品厂的承包。严介和的小舅子张云平告诉记者,当时的水泥制品厂被列入了当时政府企业承包改制的样板。
随后,严又租赁承包了三堡乡建材厂、三堡乡建筑站,1989年到1990年又以其亲戚名义注册淮安腾达贸易公司、淮安辉宏建材公司。其间还搞了建材销售部,卖水泥、钢材、木材等,经营业绩风生水起。
承包国企的这段经历,如今被严介和奉为磨砺才华的经典时段,他常以“点石成金”来比喻自己改造企业之才能。严介和强调,这几家国有企业,经其掌控,转瞬扭亏为盈,全部盘活。而据记者在淮安的采访,至少那家水泥制品厂,在其接手的两三年内,效益一般,主要是产品单一,销售的楼板与当时农村市场的需求并不符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