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时候,严介和成绩优秀。在南闸中学毕业后,他由于家庭成分是富农,没有继续升学的机会,就回到了严庄村。
后来南闸中学教师缺人,他又回母校做起了代课老师。这期间,他还做了村里的宣传员。
严介和还曾短暂地在家乡对岸的平桥镇中学做了一年两学期的语文代课老师。现在平桥中学的副校长葛兆顺,就是当年严介和的学生。
据葛回忆,严介和当年教语文,他的课与其他老师的课最大的不同就是生动。那时候学生们都爱上他的课,尤其爱听他讲历史故事。
原来与严介和共事的一位姓任的语文老师告诉记者,在传统教学上,严并不是十分突出,不过他上课很“活”倒是一个特点。
当年的平桥中学副校长卞寿朋相对更了解严介和,据他介绍,那时中学里教师人手很缺,严介和是当时学校的赵守真老师介绍来做代课老师的,赵老师和严介和都是三堡乡人。严介和的课教得不错,只是后来学校人手够了,就不再请他代课了。
农民企业家严介和
他是村里最先看到这种变化的人。
现在的平桥中学校办工厂的王厂长自称当年与严介和是哥们儿,一起打牌、喝酒、聊天。他回忆说,当年严有一辆自己的摩托车,经营着家庭副业。
严介和的妻子是平桥镇人,也是平桥中学毕业的。后来在南闸中学上高中时认识的严介和。谈起这件事,严介和总是很得意,他说自己以高中毕业的身份教高中,还找了个比自己小几届的学生做老婆。
在平桥中学操场旁,有一栋二层白色小楼,葛兆顺介绍说,那曾经是严的岳父岳母居住的。在前几年平桥中学校庆时,严捐了3万元。
不甘于一辈子在家务农的命运,严介和也一度想靠读书、教书改变命运。然而,在那个年代,囿于家庭出身和体制限制,他不可能上大学,也不可能转正为正式教师。这一度让他苦闷不已。
上世纪80年代初,整个社会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严介和是村里最先看到这种变化的人。他率先搞起了家庭手工作坊搞编织,编一些草帽、斗笠、簸箕等在集市上卖,后来做大了一些后,他陆续组织一些人编草帘子,自己收购后,再卖到窑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