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家是严庄村里的大家族,祖祖辈辈几代人都生活在这里。
严介和的父亲叫严士秀,行四,上有二兄一姐。在“文革”前,作为村里的私塾先生,一直以教书为生。由于秉承的是正统儒学礼法,他在“批林批孔”中受到冲击。在严介和的眼中,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传统知识分子。
严的堂兄则说严父“规矩大”,很严肃。
1982年,严父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严介和曾经深情地怀念他的父亲,“虽然永远都是严峻的脸孔,没有一句赞扬的话,但他对我实行的是最严厉的苦难教育。”
2004年,严的母亲去世,他回到严庄村里出殡。据一位村民讲,当时光花圈就排了2里多路,有上千人前来“送行”,由于车子装不下,一部分人留在了楚州市区,江苏省的一些领导也来了。
严介和还特意为记者解释他名字的由来。严介和就是介于“严”与“和”之间,严中有和,和中有严;做事严,做人和;对己严,待人和;严与和之间就是中庸的最高境界。这个名字是他父亲给取的。
严介和在家最小,有一个哥哥,三个姐姐。大哥严介清原来做过村会计,现在跟他一同出来做企业了。三个姐姐仍在务农。
代课教师严介和
学生们都爱上他的课,尤其爱听他讲历史故事。
小时候严家的生活清苦,严介和出生后又体弱多病,所以,严介和记忆中的童年都是苦难。
严的堂兄今年已经76岁,他告诉记者,那个年代村里所有的人家都很贫困,农村的孩子很小就得帮助家里干农活。他还记得严介和小时候,大人们在田地里插秧,他就跟在后面拖绳,干起活来一板一眼的。
为了锻炼身体,严介和后来开始习武,扎马,举石锁、石碾子锻炼身体。现在的严介和跟《英才》记者说,能挑动300斤的担子。
“严介和小时候很犟”,与严介和年龄相仿的堂侄对记者说,“他有时候连他爸也不怕。在孩子群里不是最‘皮’的,但‘淘’的很有主意,鬼点子最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