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底,李丰决定把企业搬到俄罗斯去。“当时最直接的想法是找个合作伙伴,让公司带上俄罗斯血统,这样才能真正得到这个市场的认可。”李的另一个“小九九”是,中国鞋在欧洲日子不好过,假如贴上俄罗斯商标,从那里转口去西欧,待遇可能会大不相同。尽管公司进入俄罗斯后的人力成本相对较高,但在俄罗斯设厂仅仅关税一项就能节省成本20%左右。李丰认为这是一个“战略性”选择。
“除了前期通过贸易积累了一定资本的中国商人,现在部分国内民间资本也开始北上俄罗斯。”周广俊说,近期向他咨询俄罗斯投资的国内企业,大多关注俄罗斯的能源、森林资源开发和建筑市场。“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增加,因此建筑市场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关注。”据他了解,国内民间资本大量投资俄木材加工产业,已经形成相当规模。
在对俄投资比较密集的浙江嘉兴、温州,外经贸管理部门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他们并不完全掌握当地对俄投资的实际情况,因为很多投资不经报批就出去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温州一家企业在俄罗斯投资多年后,“我们发现这家公司员工频繁申请旅游签证去俄罗斯,才发现实际情况。”最后还是相关部门说服企业报批对外投资,之后协助公司员工申请商务签证。
熟悉对俄投资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国内企业之所以对报批不甚积极,主要是对外投资必须经外管局审核,也就是说企业资金动向将完全被外汇管局监控,“但除此之外实际没有给企业出去提供什么帮助。”该人士抱怨。因此对企业来说报批也就可有可无——反正投资资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入俄罗斯:比如通过黑市换取外汇,然后直接将现金偷运出国;有些人是此前有对俄贸易,收入本来就在俄罗斯。“总之方法很多。”
中介群体的“幸福生活”
“我的很多朋友都陆续转行作中介了。”周广俊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和他一起在俄罗斯学习法律的同学,当初大部分留在俄罗斯,或者做翻译,或者进入中国此前赴俄投资的大型企业;而现在很多人开始转入中介咨询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