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丰(化名)把自己的鞋厂开到了俄罗斯。这是2002年的事情了,从此他们生产的鞋子不再是外国进口商品,而是开始以本国商品身份在俄罗斯销售。
李丰并不认为他改变了什么,但他的经历却是中国对俄罗斯的经贸由贸易走向直接投资的一个缩影。
倒爷生意盛况难再
周广俊说自己见证了中国商品在俄罗斯由盛而衰的整个过程。如今他是北京信立达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很大一块业务就是为中俄投资提供咨询。
周是上世纪90年代初到莫斯科留学的中国学生之一,“当时中国商品在俄罗斯非常受欢迎。”
“去俄罗斯做生意一星期能挣一辆奔驰”,上世纪90年代,这类极富煽动性的说法在国内广泛传播,李正是因此从1995年开始当起服装“倒爷”的。李形容自己的当初的形象——“差不多就是逃难的”,每次都是手提肩扛大包小包货物到俄罗斯。而在与俄罗斯接壤的黑龙江等地,中俄边境贸易80年代就已经相当兴盛,当地人至今念念不忘当年“一车西瓜换一辆坦克”的“盛景”。
尽管李说大部分人和自己一样都想好好做生意,不可否认的是这批早年的“倒爷”中“鱼龙混杂”,一些人把劣质产品带到了俄罗斯,比如说棉絮里夹杂着玻璃碴的“羽绒服”。周广俊目睹了那些年中国商品在俄境遇的巨大反差——“后来有些莫斯科商店门口干脆挂出牌子:本店不售盗版商品和中国商品。”《黑龙江统计年鉴》的数据也证实,中俄边境贸易增长到1993年的顶峰后开始走下坡路,俄罗斯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比从2000年开始下降,2003年只有1.9%,仅为1990年3.7%的一半。
贸易在磕绊中挣扎成长
原外经贸部一份研究报告曾指出:“最初能够从俄罗斯赚钱的中国商人,凭借的仅仅是时间优势及独特的政府资源。”这最终影响着中俄经贸的发展后劲。而这种影响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近十几年正在逐渐显现。
李在自己的倒爷生涯开始不久就意识到,自己不可能赚大钱。因为当他的服装还在等待通关时,早有“能人”的同类款式服装在俄罗斯市场上流通多时了。“正常通关需要3天,有些人只要几个小时。”这种特殊资源的掌握在整个90年代都显得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