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卓舒:“我的理想抱负没能实现”
“今晚陪客人吃饭时,不小心让鱼刺给扎了。一个硬汉居然让一根小小的刺难住了。”杨卓舒轻咽下一口茶,自嘲地轻叹。
喉中的刺已拔除,心中的刺呢?
心中之刺
“如果我是一个老头,我会重温自己的一生。”他低下头去。
“我的家乡在黑龙江一个叫五站的小镇。当年很多知青下放此地,可谓人才济济。我父母都是老师,我作为长子,他们对我寄予了厚望,因为倾慕前苏联英雄卓雅、舒拉,就为我取名‘卓舒’。
后来,父母双双被打成了反革命分子,我成了黑五类子弟。我母亲胆子很小,却极有韧劲。她靠当小学教师的微薄工资养活了我们兄弟姐妹8人。我记得我们童年时一件棉衣一直要穿到天快热了,才把里面的棉花扯出来,洗洗晒晒当单衣穿。天快冷了,母亲一宿不眠,连夜挑灯把棉花塞到衣里,缝缝补补,这样我们又能过冬了。
我们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为了完成一件事,我可以忍受一切。童年的苦难造就了我,它是我的财富。
我从小跟随大人一起劳动。生活上贫困我可以忍受,可在政治上也倍受打压、欺凌。我记得自己在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时总是逃学,父亲的一个朋友说,孩子大了,不能总逃学旷课了。我这才回到了学校,没想到老师封我作了劳动委员,后来又让我作了学习委员,这使我第一次尝到被人尊重的感觉。
我很怀念母亲教书的地方,那里有片白桦林。清晨,学生们将含着香皂气息的水洒进土壤里。我深深怀念这片故土,它埋有我很多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