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的基金经理

   2023-08-21 互联网2530
核心提示:与美国的基金经理平均任期5年以上相比,国内基金经理可说是一个短命的群体。而短命的根源之一,在于注重短期业绩考核和考核指标

与美国的基金经理平均任期5年以上相比,国内基金经理可说是一个“短命”的群体。而短命的根源之一,在于注重短期业绩考核和考核指标选择的不当。

  说起基金经理,总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手中控制着大量的资金在市场上投资布局,散户都渴望从他们那里听取到关于市场的点滴信息和投资的窍门,并将之视为制胜法宝。在几年前,追捧明星基金经理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

  但在深圳某公司的一位基金经理看来,“我们也只是被雇佣的一名打工者,只是投资者雇佣了基金经理帮助他们管理好自己的钱并让这些钱保值升值而已。

  能力是第一位的

  有网站对中国的基金经理们做了群体素描:平均年龄三十岁左右,从业经验一般是五六年,年度总薪酬集中在39万至70万之间,是证券业中收入最高的人群。

  从1998年3月中国开始有了第一只基金算起,七年来,目前中国已经有超过50家基金管理公司,近200只基金。

  基金经理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为投资人挣钱。这个要求虽然简单,但要达到却非常不容易。首先要对产业发展有深刻的认识,对行业的演化趋势能做出准确的预测;其次是熟悉股票市场,了解交易的手法及技巧,有证券从业经验,最好还要具备财务背景,能够从公司财务报表中寻找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

  天治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部和研究部副总监骆泽斌认为:“能不能做基金经理和学历、从业时间没关系,关键是能力。”具体说,就是这个人的潜在能力。

  这里的能力指投资管理能力,主要考察其过往的绩效。“但有时候过往业绩也不能说明什么,因为市场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骆泽斌说。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多数基金公司在选聘基金经理时,都将从业经验作为首要考虑条件:在基金业内工作的时间有多长?是否有不错的专业背景?是否能把握重大的投资决策?因此,行业内竞相挖角的事件屡见不鲜。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