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证券信息公司发布的《2005中国基金经理统计报告》显示,今年以来共有49位基金经理离职(包括4位内部调动),剔除新基金,基金经理的离职率在30%左右。49位离职的基金经理平均任期为17.4个月,与去年相关媒体统计的18个月的平均任期大致相当。这与美国的基金经理平均任期5年以上相比,国内基金经理可说是一个“短命”的群体。
短期业绩压力衍生道德风险
但相互挖角并不是基金经理“短命”的唯一因素。骆泽斌认为,工作与业绩压力所带来的影响也非常关键。
基金经理每天肩负着投资人交给的保值增值的重任,做得不好会引起投资人的诉讼,另一方面还有来自公司的业绩压力,业绩不如同行或是没有达到公司要求就会有下岗的危机。在这一双重压力下,基金经理几乎每天都是超常工作。
而且,基金经理是最快暴露错误的职业。基金经理今天做的投资决定,明天股票市场就可能给出一个答案,或是让你赚钱,或是让你亏本,反馈特别快。在这个随时可能犯错的职业中,市场无一例外都非常关注基金经理的短期业绩。
深圳的一位从业10年的基金经理认为,“净值增长率是决定升迁和薪酬的唯一因素,考核方式也很单纯,就是按照正规渠道进行业绩排名,让基金经理时刻感受高压。这种压力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
他透露,基金公司对他们的主要考核指标就是基金排名,基金经理的收入奖励更是直接与这一目标挂钩。虽然在考核项目中还有一些其他的软性指标,投资部门也会根据基金当年分红和绝对收益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但排名仍然是最重要、最基础的指标。
他解释说,董事会用排名来考查基金公司高管的管理能力,而基金公司则用排名来测评基金经理的业绩。基金公司面临的压力只能转嫁到基金经理身上。在害怕排名靠后的思想下,基金经理最保守的却也是最直接有效的策略就是跟随,紧跟同业动向,包括股票仓位高低、个股的选择等。这样,往往数百亿元资金就堆积在仅有的几十只股票上,这些个股价格越炒越高,风险也急骤增加。反之,卖出的时候也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