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的下一步

   2023-09-13 互联网2410


  为此,海尔付出大量艰辛而沉默的努力。在拓展美国市场方面,一些亚洲品牌已有前车之鉴。宏(Acer)历史上曾数度折戟美国市场,在1999年甚至撤出大部分业务。直到2004年,才重返美国市场。

  对于美国市场的艰难,海尔并没有耽于幻想。张瑞敏曾经多次公开表示,国际化的海尔也就是本地化的海尔,要融入到当地市场中去,实现在当地设计、当地生产和当地销售的“三位一体”。

  海尔在小型冰箱、酒柜、洗碗机等产品领域中站稳脚跟后,接下来便是扩大战果:销售和生产海尔的其它产品。在海尔曼哈顿总部大楼的展厅,已摆出了大容量洗衣机、微波炉、大容量电冰箱、平板电视、手机和其它海尔产品。

  不可否认,虽然海尔在美国市场已取得初步成功,但这只是细分市场的胜利。如果海尔要向利润率高的高端市场发展,则需直接同全球主要厂商对抗。“我们目前只是走了一步半,产品进入了主流渠道,但营销的还不是主流的产品。”张瑞敏承认。

  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在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建议,中国企业可考虑以多种投资组合方式实现全球化(详见本刊今年4月号,《IBM中国企业全球化路径研究》)。除了产品出口、设立工厂外,海尔也曾考虑以收购美泰克的方式,获得其研发能力和销售渠道,但因竞购对手出价更高而放弃,海尔认为,这一收购价已超出美泰克的理性价值。

  销售产品只是中国企业全球化最基本的欲望,海尔希望打造的,是确立在全球各个市场上的领导品牌地位。海尔通过设计、制造、销售的“三位一体”本土化来实现“三融一创”,即融资、融智、融文化,创出本土化名牌。现在,海尔在美国、欧洲都已经站住脚,那里的消费者已经把海尔当作当地化的品牌。比如在欧盟四国,海尔冰箱率先通过A+能耗标准,欧洲的消费者购买一台海尔冰箱,可以领取政府100欧元的补贴。

  海尔在美国工厂设计的大冰箱,都是价格在1000美元甚至2000美元以上的高附加值产品,它不但有利于海尔品牌的提升,也有助于美国工厂的良性发展。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