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的制胜七剑

   2023-03-08 互联网4710


  香港论战击不起半点波澜,郎咸平及时调整战略,将口水战的阵地挪到了内地。他发现,中国内地的证券市场由于各项法规不健全,所以中国股市怪现状颇多,而股民身受其害。最有意思的是,内地的经济学家少有敢站出来为股民利益说话的,偶尔发表一点意见也是不疼不痒的针对股市全局,而非企业个体。如果能够为内地股民代言,他认定股民对他的拥护绝对不会像在香港那样泥牛入海。除此之外,郎咸平去美国读书之前,曾经在台湾做过记者,所以对媒体的认识颇深,他决定把媒体拉进来。从这个时候开始,一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来获取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最支持、配合媒体的采访来获取媒体的欢迎,这成为郎咸平坚持不渝的两点信条。

  2001年,深圳创办了一本《新财富》杂志,作为这本杂志的专栏作家,郎咸平开始在上边发表“德隆系”“北大系”和“清华系”研究。特别对于德隆,当时是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掌控德隆的唐氏四兄弟更是经常登上各类富豪榜的榜单。面对这样一家财大气粗的企业,郎咸平通过研究之后发现了德隆的种种问题,然后通过媒体对投资德隆的股民疾呼:“你们高息借给德隆系的钱是拿不回来的!”

  不可否认,郎咸平通过财务数据来研究企业案例确实有他的独到之处,我们也不否认他在金融财务领域的研究水平称得上是大师水平,但是德隆的问题真的就是只有郎咸平法眼如炬吗?后来,不管是德隆系还是北大系、清华系,他们身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内地的经济学家如果潜心研究的话,真的没有能力发现问题吗?包括后来顾雏军掌控的格林柯尔系的种种问题,内地经济学家其实更清楚。究其原因,内地经济学家生于这个环境,长于这个环境,已经当惯老好人了,对于上市公司的种种问题,不是发现不了,而是不愿意去发现,因为发现了也没有胆量得罪人家。结果,内地经济学家集体失语,就被郎咸平这样一个从远方而来无牵无挂的聪明人乘虚而入,真名实姓指着企业的名字骂。郎咸平不骂则已,一骂冲天,他的名气随着他的骂声水涨船高。唯恐天下不乱的媒体自然高兴,继而按照自己的理解添油加醋大写特写,郎咸平被舆论打造成了内地经济学家中的英雄。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