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的制胜七剑

   2023-03-08 互联网4710


  第一把剑:安营扎寨

  台湾出生和长大,浸淫美国十年获得学术地位,然后杀回中国香港和内地安营扎寨……

  10年之前,郎咸平其实已经非常有名,但只限于美国经济学家的圈子里。郎咸平到美国沃顿商学院读书的时候是1984年,不到3年的时间拿下了金融学博士学位。其后,他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和纽约大学任教,从不同的大学汲取不同的养分,其间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逐步奠定了自己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

  正当他舒舒服服地当着他的教授时,据郎咸平回忆,朋友对他的一席话点醒他这个梦中人:“你在美国,大约有二三十位专家和你有一样的造诣,但在亚洲乃至欧洲,关于公司财务研究,你郎咸平可能是第一人。”

  单从进行学术研究来讲,美国的学术环境更适合郎咸平的成长。如果郎咸平一辈子呆在美国,也许若干年后,郎咸平会拿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但需要在竞争的路上和众多旗鼓相当的对手拼个你死我活,胜算不是很大。如果离开美国,郎咸平的学问和影响力已经一流,只要找准落脚点,不愁不会开花结果。

  宁当鸡头,不做凤尾。历经沃顿商学院的锤炼以及美国社会的熏陶,郎咸平已经领悟到适合自己才能发挥的是亚洲而不是美国,只有在亚洲,他才能够更容易凭借自己的背景、才华争得一席之地。思前想后,郎咸平决定还是回中国发展,那是1994年发生的事情。于是,他决定回台湾发展。没有想到,台湾的大学非常喜欢郎咸平的学生,但是却不欢迎郎咸平的加入,郎咸平只好将落脚点定在了香港。当时,香港有两所大学对他非常感兴趣,郎咸平最终选择了中文大学。

  如果认为郎咸平只把中文大学当作安身立命的地方就大错特错了。1994年,香港虽然还没有回归,但是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政治地位,郎咸平得以在这个地方非常方便地关注着内地的变化。郎咸平对政治风向的敏感度同经济风向的敏感度一样高,他清楚地嗅到内地将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地开始关注内地的经济政策。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