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正文为他的投资者算了一笔“包赚不赔”的账:摊位平均价格约1万元/平方米,一个摊位大约5~10万元,小的2~3万元就能买到。以10万元的投资为例,如果买住宅,在重庆市可以买一套4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用1.5万元装修好,再租出去,月租约400~500元,20年才能收回投资;如果买龙寰连锁农贸超市的摊位,则可以买到两个标准摊位,不用再装修即可出租,月租可达1500~2000元,5年收回投资。
几万元的门槛并不算高,稍微有点积蓄的市民都可以成为这样的“跷脚老板”,这个诱惑对于普通市民实在不算小。
与此同时,全国房地产行业由于迅速发展开始出现泡沫化,其中又以商业地产的闲置为甚。夏正文更加躁动起来。除了农贸市场外,他还要在这些闲置的商业地产上大做文章,将“稻草”变为金条。
2003年8月,夏正文出资1700万元,整体盘下沙坪坝区工人村农贸市场,再花1000多万元将其装修一新,摇身变成“超市”,随后将超市分零为300多个摊位出售。
那是整个中国房地产市场火得不能再火的一年,那是只要是房子就会成倍增值的一年,那是全民炒房的一年。再加上夏正文的这套投资算盘的鼓动,投资者疯狂了,他们像着了魔一样被夏正文和他的“龙寰模式”所吸引,为了买到龙寰的商业铺面,他们半夜爬起来,跑到龙寰售楼部门前排起几百米的长队。夏正文一下子就收回了全部投资并大大赚了一把。
龙寰首战告捷,似乎印证了“龙寰模式”并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经得起实践,能出奇制胜的实战宝典。
夏正文信心倍增,决定放开手脚大赌一场。他集中所有的资金,先后对14个农贸市场进行了超市改造。为吸引投资人购买摊位,他为购买摊位的业主画了一个大大的饼,吹了一个大大的气球:投资者每年租金利润率将达到8%~17%。龙寰诱人的广告四处飘扬,刺激着每一个市民兴奋的神经。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股市低迷期,银行的存款利率也一降再降。龙寰的“钱景”成为另一支强力兴奋剂,人们纷纷从股市套出现金,从银行提出存款,争相抢购龙寰商铺。一位叫陈兴强的业主在几个不同的超市买了6个摊位,总投资30万元;一位姓谢的先生自己买了20多个铺位后,还发动亲戚朋友也抢购了20多个。然后,他们都无一例外地将自己买来的商铺转给夏正文指定的江航物业等商场管理公司代管。当然,这些公司其实都是夏正文自己出资成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