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陈宗周,人们总是很快把他同《电脑报》联系在一起。的确,在陈宗周的生命历程中,有太多可以浓墨重彩圈点之处,但最为闪光的,是在重庆这座被称为“火炉”的山城里,他花费了十几年时间,书写出《电脑报》的传奇故事。
他目光敏锐,善于捕捉可能成功的细节。陈宗周早在家庭电脑尚未普及的1989年,就提出办一份面向办公室、学校、家庭的普及性计算机报。
他对科普媒体有独到的见解,主张科普报刊一定要办得“通俗、实用”。难怪《经济观察报》这样评论:“《电脑报》是实用主义的胜利”。
陈宗周的经历也颇有几分传奇色彩。曾经因“右派子女”而不能走进大学校门,曾经从30岁开始自修大学课程。由于幼年家庭遭受灾难,他很早便变得老成持重。历尽劫难之后,他一方面更加低调、务实,另一方面却更加乐观、自信。在与同行业两家各具深厚背景的京城IT报业集团竞争中,陈宗周竟然带领着一家科普小报从一个缺乏IT产业基础的城市里疯狂生长。
记者在重庆采访,适逢电脑报社双喜临门:一是《电脑报》被评为中国最具价值500品牌之一;二是电脑报社与TOM集团举行合作签约仪式,见证这一美满“姻缘”者,包括王鸿举、邢元敏、何事忠、余远牧等重庆市领导和相关部门的代表,在他们眼里,重庆品牌与《电脑报》早已融为一体。
传奇的起点很平凡
陈宗周创办《电脑报》在中国传媒界演绎的西部传奇,起点在哪里?
位于嘉陵江畔的重庆市四十一中,人才辈出。当少年陈宗周坐在这所名校的教室时,同学中的楷模足烈士江姐的儿子、高中部的彭云。在今天由四十一中更名的巴蜀中学的网页上,依然把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彭云与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经济学家吴敬琏等名人并列一起,他们都是校史上值得骄傲的学子。
这些人中间,陈宗周特别尊敬的人当属经济学家吴敬琏。本没有想做商人的陈宗周最想做什么呢? “学者。我欣赏那种凭借对事物的观察、思辨、逻辑推理和数据分析就可以看透世界的学者。我上学的巴蜀中学,出过象吴敬琏这样的学者,我敬佩他们。我也敬佩刘姝威那样的学者,她通过数据分析和研究,就可以发现蓝田公司这样精心包装的公司存在的问题,而且有勇气捅破一个美丽的神话。如果我可以自由选择,我希望有这样的学人生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