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经华:“500万先生”弃主

   2023-04-12 互联网3930

  这并非王文京的心血来潮,自从2001年定下10年进入到全球软件业前50强的目标,他就开始反复考虑这个问题,而何经华也是因此被引入的。

  其结果是,王文京认定:“国际化对用友来说不是发展的问题,而是生存的问题。” 自2003年起,他不断向员工灌输的一个概念是:“第三次创业”。在他看来,1980年代中期兴起的第一次创业是体制的创新,民办体制由此崛起;第二次创新,是1990年代,核心是产业化建设;现在进入第三次创业,核心正是国际化。

  但相对于如此宏大的“历史使命”,何经华考虑的是更现实的问题:用友公司3000多名员工,一年的销售收入不过7个亿,平均的生产率是20余万元,“这不是一个高科技公司的劳动生产率。”

  何经华到用友的第一周,王文京让每个部门主管带几名干部向其做三个小时的业绩报告,以此帮助何经华迅速理解用友。整整一周,每天早、中、晚各谈一个部门。一次,一个部门经理迟到了一小时,一进门就道歉:“何总对不起,我搭夜车回来的,但火车晚点了。”何经华第一个反应是:“开这么重要的会议,你怎么不坐飞机?”全场顿时鸦雀无声,包括静静坐在旁边的王文京。

  后来何才得知,在用友内有资格坐飞机出差的人并非很多。这与何十几年跨国公司经验中不管什么级别的员工都有权坐飞机截然不同,用友还处在飞机票比员工的时间更昂贵的阶段。

  快口直言的何经华由是公开提问:用友真的有了国际化的产品吗?难道我们在国内的钱挣完了吗?

  何经华认为比立刻走出去更重要的,是具备国际竞争力。在不止一个公开场合,何经华都对国内企业匆忙的国际化表示否定:“设立海外办事处很容易,收购一家美国硅谷的公司很容易。但问题是,收购完毕后你的董事会能不能给这个美国公司做业务指导,你能告诉美国总经理他能干什么吗?你公司的董事会能不能用英文开?你有没有国际运营的能力?收购也好,扩张也好,完全是跟你公司的战略有关系的,你要考虑的不是今天要去哪里,而是三五年你往哪里去。这是一个战略是否需要,能力是否匹配的问题。”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