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92年春天,我已积累了十几万元,觉得做租房中介不是长久之计,加上做中介的人多起来,公司有些员工知道租房中介的好处后,纷纷辞职,自己去做小老板,跟我抢生意。我开始炒起楼花。当时炒楼花比较赚钱,一般炒一套楼花,能赚5000~10000元,罗湖的许多小区,我都炒过,最多的是东乐花园,当时我一口气拿到了近30套。一年后,我的资产达到六、七十万。
那时候,另一个构思在我心中形成:我准备在宝安找一块地皮,盖一个小区,名字就叫“温州小区”,专门卖给温州人。当时深圳还有一个政策,在深圳买房就能获得深圳户口,这对温州人应该有吸引力。为了测试构思的可行性,我回到了温州,在《温州日报》上登了个广告。没有想到,前来登记买房的人络绎不绝,有的甚至交出订金,我拒收订金时,他们就说:“我又不是你的亲戚朋友,到时候你房子好卖就会找借口不卖给我们了。”但后来,我的构思并没有完全实现,因为深圳买房给户口的政策取消了。
熟悉中国经济发展的人都知道,1993年初全国各地都在大干快上,到处都在盖房,似乎只要盖了房,钱就来了。在得知深圳买房给户口的政策取消后,我们在惠阳找到了一块地,当时正值开发大亚湾,有一个口号是:“你错过了深圳,你还要错过大亚湾吗?”。惠阳县一家房地产公司在看了我们一大堆买房资料之后,对我们非常看好,很多实力比我们大得多的房地厂公司他们都置之不理,坚决要和我们合作,他们出地,我们建房,利润三七分成。我们计划在今天的惠阳市政府的斜对面盖一个26层的大楼,叫“温州大厦”,仍准备卖给温州人。没想到,我们刚打了地基,6月份,中央开始宏观调控,到9月份,银根紧缩,为我们建房的建筑公司本来是垫资做的,这时候贷不到一分钱。我们的“温州大厦”最终成了个烂尾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