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知识型员工”的文化策略

   2023-04-12 互联网4260


  知识员工的激励驱动

  如何激励知识员工?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经过大量研究后认为,有四个驱动因素:

  个体成长,约占总量的34%;工作自主,约占31%;业务成就,约占28%;金钱财富,约占7%。

  可以说,与其他类型员工相比,知识员工更重视能够促进他们发展的有挑战性的工作,他们对知识、对个体成长和事业成就,有着持续不断的追求;他们要求给予自主权,能够以自己认为有效的方式进行工作,去完成企业交给他们的任务;他们希望获得一份与自己贡献相称的报酬,并且能够分享自己创造的财富。

  知识员工的行为往往更受自我动力和超我动力的驱策。自我动力是基于“自我需要”的动力系统。在这一系统作用下,人以“自我”为中心,旨在满足自我需要;超我动力是基于“超个人取向”的动力系统,在这一系统作用下,人的行为是以“社会”为中心,旨在满足社会需要。显然,知识员工行为管理的实质,就是要设法使两大动力系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并使之共同指向组织目标。这就构成了知识员工行为动力系统激励模型的基本假设。

  良性激励的文化策略

  对知识员工而言,最重要的是结合他们的核心需要和驱动因素,把企业内部的报酬激励、成就激励、机会激励,构造成“自我超我”激励的有效机制,形成良性激励的文化氛围。

  第一,关注“尊重价值”的报酬设计。一般意义上的报酬是“价格实现”,但在实际中,知识员工更为看重组织和管理者的尊重、理解等高层次“报酬”。

  这里,首先要进行价值创造要素的分析,肯定知识在组织价值创造中的核心地位,找准知识员工在组织价值创造中的核心作用。其次,针对单个知识员工的价值评价,需要建立起关键业绩指标(KPI)体系和任职资格标准,以便很好地体现对知识员工的价值评价。这包括三方面:一是知识员工的自然情况,如工龄和受教育程度等;二是知识员工的价值创造情况,着重分析知识员工占员工总数的比例和知识员工创造的平均利润;三是深度了解知识员工的满意度,逐步建立起知识保护政策以及日益完善的激励制度。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