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突破 需要回归本位趋于理性

   2023-03-08 互联网4950


  泡沫中既有需求方对管理回报的过度预期,也有供给方对管理本身的虚张声势。而只要是泡沫,在产生的同时就伴随着破碎。彼得?德鲁克的理论能带来思想的启发,但不能直接解决现实的问题;缺乏发自内心的理念和追求,即使饱读《追求卓越》、《基业长青》这些大作,也不过是多了些消遣时的谈资;把GE和韦尔奇当成学习榜样,却发现要么误读了战略的多元化,要么误解了人才的考核术;MBA毕业生和企业双方,都认识到管理才干学不出来,而靠实践的积累和感悟;国际名企的先进经验和CEO的精彩言论,只是一种目标状态和观察视角,但人家是人家,自己是自己。

  撇掉虚浮的泡沫成分,还是沉淀了不少实实在在的东西:管理思想和意识的启蒙,管理理论和知识的普及,管理概念和沟通的平台,管理制度和流程的框架,管理专业化和人才职业化的建设??????相对于中国的管理基础而言,这些东西的价值值得肯定乃至高估。但形式的意义更大一些,实质性的进展远远不够。在市场环境仍待完善、市场化程度仍待提高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要生存还要长大、要活着还要发展,更要直面经济的全球化和跨国企业的竞争,因而建设和提升管理的任务十分紧要。

  如何来定位管理和制定管理方略呢?标杆借鉴、拿来主义乃至削足适履,也许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为此,中国企业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树立一个或多个国际样板,不断地对照差距加以改进和完善;与跨国企业合作,借此学习其先进管理;聘请具有跨国企业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引进优秀管理乃至带来管理变革;聘请国际咨询公司实施管理再造,甚至复制管理模式;并购整合跨国企业,不仅拿来资产,也拿来管理。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这是中国企业界始终探求的方向,也注定是一条漫漫的路程。

  三、中国管理:回归本位

  当万科、联想等企业庆祝20周年生日的时候,当这些优秀的中国企业不断自我反思的时候,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中国管理实现突破的希望。但差距依然是巨大的,我们还需要付出坚韧的努力和时间的代价。当管理喧嚣归于沉寂,当管理运动趋于理性时,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们正回到管理的根本命题、一般规律和基本立场。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