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情况看,1994年以来,我国银行存款开始大于贷款,银行出现资金过剩。2001年,银行存款大于贷款32000亿元,外汇存款大于贷款500多亿美元。资金过剩和国内生产能力过剩以及市场饱和已经很突出,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扩大海外市场或增加海外投资。
从国际收支平衡表来看,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资本和金融项目下流出资本的规模900多亿美元,将来是否可能出现净流出,值得关注。如果企业真到了输出资本阶段,对资本管制如何放松就需要认真研究了。
但是,资本输出与直接投资概念差别很大。每年允许100-150亿美元的境外投资可能并没有什么压力,但是,因此产生的债务和其他问题涉及的金额就大了。韩国大企业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前的境外扩张欲很强,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突然债务缠身,我们也应该防止。因此,即使可以投资到100-150亿美元,但还是要谨慎,特别是对国有企业,大企业的境外投资,更要谨慎,往往出严重问题的就是这些企业。因此,规模控制特别是大企业的控制很重要、不能少,更不能给予过多的授权。从这个意义来说,目前阶段,我们应该控制在50-60亿美元以内(指用汇)。
走出去与走回来的战略要结合好,否则,问题较多
现在一方面强调走出去,但也有很多有实力的国内企业从境外走回来,其规模甚至远远超过走出去的规模。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境外上市企业回到国内上市筹集资金,这很容易导致中国股市价格的进一步下跌或长期平淡;二是一些出去的上市企业,尽力把资产划拨或注入到境外上市公司,这些公司再在境内以发行债券、银行贷款等方式对价偿还,这样做,企业认为是在打国际品牌,实际上是打上市公司的品牌,但这些企业品牌的市场和企业仍然在中国国内,并没有走出去,但是,资产的控制权已经到了境外。而债务关系却留给国内,对未来的银行和企业债务关系都是很不利的影响。三是一些老的境外企业或是上市公司,资金大量闲置,在境外没有什么用途,于是杀回国内,进行资本或企业资产重新组合,在国内市场掀起更大的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