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现代峨山公司董事长郑梦宪自杀,SK集团总裁崔泰源被判刑,大宇集团总裁金宇中被通缉……一连串儿的事件突如其来,让人们在震惊之余不得不探究这些曾经辉煌的企业在溃败之前曾经遭遇了怎样的恶疾。经过本报记者详细访询而得的这一组稿件,希望不仅能为读者找到答案,更能为中国企业管理带来警示。
北京报道8月4日清晨,韩国现代峨山公司董事长郑梦宪在汉城集团总部坠楼身亡。对于郑梦宪的死亡原因,各界有种种的推测,一种说法将之归因于现代峨山与政府关系的破裂,是政治方面的原因。而另外的一个方面则是由于郑梦宪和他的现代峨山在经营管理上的失败。一个曾经辉煌的韩国企业家和他的战舰以这种方式谢幕,不单震惊了韩国的企业界,而且也触痛了与韩国企业发展模式有相似之处的中国的企业和企业领导者的神经。
痛点一“大企业”神话破灭
现代、大宇等韩国大企业的迅速崛起曾被誉为政府神话的一部分,是国家神话的一部分。
导致大宇发生债务危机的原因之一就是过度扩张。韩国的大企业集团是60年代在政府的扶植下发展起来的,在韩国的经济腾飞过程中功不可没。然而,这也使企业界滋生了所谓“大马不死”的心理,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就越能立于不败之地。无限制地、盲目地进行“章鱼足式”的扩张成了企业发展的一种模式,大宇正是这种模式的积极推行者。据报道,1993年金宇中提出“世界化经营”战略时,大宇在海外的企业只有150多家,而到1998年底已增至600多家,“等于每3天增加一个企业”。1997年底韩国发生金融危机后,其他企业集团都开始收缩,但大宇仍然我行我素,结果债务越背越重。
“在韩国金融危机和近几年大企业频频出现问题之后,我们发现,这些大企业虽然从外表上看已经具备了航空母舰的架构,但实际上都是一些小舢板拼凑起来的。这样的企业一旦遇到风浪肯定要散架翻船。”上海世纪联融企业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一对此做了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