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企帝国崩溃牵动中国企管四大痛点

   2023-10-05 互联网2010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韩国的企业发展模式曾经在中国引起了一番讨论和效仿。时至今日,中国的企业领导者虽然也明白这种片面追求企业规模、盲目扩张的做法明显是行不通的,但是,中国的很多企业家,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家仍然希望通过大规模的兼并扩张来实现自己的世界500强梦想。

  虽然扩张的方法不同,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出,中韩两国的企业家在所谓的“大企业梦想”上有本质上的相似。上海世纪联融企业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一将这种“以大为美”的现象称为中韩企业家特有的“东方企业家的大企业情结。”王认为,过度追求所谓的“大块头”,将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不可避免地遭遇“成长断层”等管理方面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战略发生偏差,企业家对自己的企业发展方向产生迷茫,偏离自己最初的目标。企业内部的管理失控、指挥失灵、信息不能有效地传达等等。他主张:企业的扩张要审时度势、量力而为,尤其要以市场为指引,以赢利、以效益为扩张指南。同时做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边界,使企业的交易成本和企业内部成本达到平衡。“管理是有幅度的,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在管理能力上、内部的配合以及企业效率上并不意味着越大就会越好。”

  痛点二政府扶持———企业发展的“双刃剑”

  在韩国的模式中,政府和企业、银行和企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有专家指出:它们发展所依托的韩国模式就其实质而言,是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强有力干预,政府在支柱产业部门和战略部门或者采用间接诱导政策,或者直接进行干预。为了推进经济发展计划,政府还推进以大企业为中心的增长政策,政府选定特定产业,以集中支援的方式来培育。业内人士分析,这种方式的实际作用在于,其一,实行了有利于大企业的金融政策,建立政府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使资本迅速集中到少数大企业手中。其二,经济发展计划明确提供税收及金融优惠的产业部门,鼓励大企业实施扩张项目,甚至政府直接介入企业活动,监控企业发展方向。其三,政府长期实行低利率、低工资、低汇率和高通货膨胀政策,尽可能压低劳动力成本,保证大企业的竞争力。而这也正是韩国企业迅速崛起的原因。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