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早的时候,有《联想为什么》,然后是《我的联想岁月》、《失去联想》,新近出版的两本是《联想风云》、《我在联想的七年》,似乎更为引人关注。的确,单看“联想”这两个字,就已经足够引起人们的兴趣,何况正赶上联想并购IBMPC的“天时”。
较之以企业史形式出现的《联想风云》,《我在联想的七年》更多的是从技术发展的角度,将联想作为一个企业案例来剖析其总体发展战略。
而在联想前员工、作者李方看来,无论是联想从前的发展历程,还是并购IBMPC之后的未来,都有一只无形的手———企业文化在左右联想,人类失去或者得到联想,最终都是由联想的文化决定的。
联想过去:陷入惯性文化
东方早报:
在您看来,联想当初能够从20万元起家,做到后来这样大的规模,它所获得的成功主要依靠的是什么?
李方:
我回国后自己创业,但由于遭遇到人的问题而导致了创业失败,所以当时对联想的成功非常感兴趣。联想凭借20万元起家,达到1994、1995年的规模,可以说必然有其精髓的东西来帮助它取得这样的成功。
一个具体的例子是联想当年一年赚到70~80万元,在两种声音即分红和投入研发与进一步发展中,联想选择了后者。当年在中关村像联想这样的企业成千上万,但有这样长远发展眼光的却不多,我想这是联想有别于其他企业、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东方早报:
在一家国内企业做了7年时间并不算短,您是否实现了最初的期望?后来为什么会选择离开?什么原因促使您写作《我在联想的七年》一书?
李方:
我最初进入联想是在LAS,后来内部跳槽进入到联想电脑。进入联想,不进入到正规军即联想电脑是非常遗憾的。人当然是希望有更多的发展,在联想电脑做了一年后,我也曾经想要离开,但此时刚好有一个机会———联想技术发展部成立,运作这个部门对我非常有吸引力,这是联想的关键部门,可以参与重大决策,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在这个部门工作的几年使我受益匪浅,它使我彻底了解了企业运作的实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