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份在美国和德国举行的两场电信设备展,华为本来没有计划参展的。但是现在以正面、积极的形象和姿态出现在这样的国际场合,对华为来说显得非常必要。华为临时决定参展,“向客户展示我们对国际市场的决心。”傅军说。
在公关公司的帮助下,华为与《财富》、《华尔街日报》等媒体记者主动沟通。当对方听到从1998年开始,华为就请国际一流咨询公司为自己做财务、研发流程、审计等服务时,对这家公司有了新的认识。
“他们采访了普华永道、摩托罗拉、IBM等公司,开始了解华为。”李杰说。
当然,华为并不是完全孤立无援的。2003年1月,当思科给经销华为产品的英国代理商发函,要求其停止代理华为产品时,遭到了对方的强硬回应:“思科对我们和华为的所作所为是毫无根据的,华为从未窃取思科的技术,思科的表现只能说明其对竞争的恐惧。”这位经销商甚至称要向欧盟及英国政府投诉思科。
但是这些零星的支持在思科的强大攻势面前显得相当软弱。华为近两年的国际化战略曾被人总结为“将主流产品卖到主流市场”,然而此刻出师未捷,华为就遭受了“主流市场上主流舆论”的冷遇。
在法庭之外的第一轮较量中,思科赢得了支持,而华为被打了个猝不及防。
开辟“第二战场”、合资3Com:华为反守为攻,全面反击
这是场全方位考验两家公司资源与能力的战斗,在媒体、客户、合作伙伴、政府资源、技术实力、法律武器组成的数个链条上,战斗全面开始了。在取得了初期阶段舆论的支持后,思科将发现:它寻衅的是一个有着坚强战斗意志、并能快速“以毒攻毒”的对手,它挑起的诉讼也许并不能给自己带来胜利,反之是麻烦。
一到美国,郭平就找到了以HellerEhrman(美国海陆律师事务所)为主的两家律师事务所,其中代理华为诉讼的RoberHaslam是美国知识产权诉讼领域的顶级律师,他曾代理过微软垄断案的诉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