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VS思科 全景回放(上篇)

   2023-03-08 互联网4980


  郭平是此次华为美国之行的总指挥,除诉讼外,他还是公关宣传及与3COM谈判的总负责人。他离深赴美时走得如此匆忙,以致于随行只带了两件衬衫。没想到,这一去,在美国一呆就是半年。

  第一回合:华为为自己昔日的封闭付出了代价

  在2003年3月17日第一次开庭前,法庭之外的公众舆论是双方争斗的主战场。

  一开始,具有主场优势的思科完全表现出压倒性胜利。

  与思科的CEO钱伯斯的张扬截然不同,任正非十分低调—这也分别代表了两家公司的性格。在从前的华为看来,自己没有上市,公司上税、守法、对客户和员工负责就可以了,华为不需要抛头露面,针对外界的各种说法华为也从不解释。

  性格气质其实并无好坏之分,但是,这起官司令华为不得不为自己长期以来远离媒体和公众,刻意保持低调的做法付出现实的代价。

  处处都能看到思科精心准备的痕迹。在诉讼之前,思科公布了一项在全球投放1.5亿美金的广告计划,这一举动耐人寻味。

  与此相对照的是,在郭平等人去美国之前,在美国舆论中听不到华为的声音,没有人相信来自中国的华为是清白的。“侵权似乎是中国企业的原罪。”李杰说。在美国公众眼里,中国公司根本不可能制造出高科技产品,即使有也一定是依靠侵权起家的。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使得美国舆论几乎一致认定华为窃取了思科的东西,美国几家最著名的财经媒体在官司一开始,就对华为侵权做出了肯定性报道,美国媒体甚至怀疑华为具有军方背景,他们认为一个年收入数十亿美元的公司没有上市,一定有不可告人的股权安排。仅有少数几家媒体保持中立观点。

  在美国国内,钱伯斯出色的外交才能和能言善辩的本领,使得这家占据美国70%网络设备市场的公司,从未受到政府对其垄断的指控,而咄咄逼人的微软就没那么幸运。

  思科不仅在美国得到了强大的舆论声援,而且其在中国的公关能力也是一流的。中国的不少知名媒体在诉讼初期都明显站在思科的立场上。而华为几乎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主动给中国媒体发布声明。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