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核心技术是“中国制造”的软肋。没有核心技术,“中国制造”也许永远也改变不了“世界车间”的命运。但是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技术的开发和传播方式。一方面,国际化使技术创新更加透明,而且分工更细,并在全球范围展开。技术创新往往来自于遍布世界的小规模公司,而大公司却通过购买或收购等方式获取。许多跨国公司都设立专门的部门来寻找和跟踪这些小公司,随时获取新技术。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研发资源,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其研发中心落户到欧美以外的地区,如中国、印度、东欧等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这些特点给“中国制造”提升其技术水平带来了机会和挑战。机会是“中国制造”可以像跨国公司那样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研发资源和先进技术,借助“外脑”实现技术获取;挑战是我们的信息和资金与跨国公司相比处于劣势。目前,期望“中国制造”全面掌握所有核心技术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中国企业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有重点地利用全球化,加大投入,打造自身的全球研发网络,还是大有可为的。比如,锁定有创造性的小公司,与世界知名学府和实验室建立合作研发机构,全球布局优化研发网络。
这一方面,华为公司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华为集团在全球化过程中,特别注意建立全球的研发网络。华为在美国达拉斯、印度班加罗尔、瑞典斯德哥尔摩、俄罗斯莫斯科以及中国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研究所。华为不仅建立起自己的全球研发体系,而且还逐步参与全球技术标准网络,这为华为建立自己全球强势高科技品牌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当地伙伴
“中国制造”的国际化只靠自己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国家的合作伙伴。一般来讲,制造业下游的零售商是战略联盟的对象,对于他们来讲,只要你的产品能给顾客带来差异化价值,能帮他赚到钱,他就愿意销售你的产品。另外,国际化的深入使得制造业进入竞合时代,在大部分制造业领域,都存在数家到数十家颇具规模的公司,行业领袖通常是其他企业“共同的敌人”。“中国制造”如果能利用成本和背靠中国本土大市场的优势,与其中的非领导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共同对付行业老大,也可实现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