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何才能使人们克制自己的自私自利之心,将人们精进向上的精神完全运用于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这就需要通过“禅法”的修习,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物质的追求和名利的诱惑,皆是有限不能永久常存,并且往往事与愿违,你所要追求的往往会得不到,而你不想要的也许常常伴随你时刻不离,这就是佛法中所说的“八苦”[⑧]之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使人们知道物质的富有是短暂的和有限的,无论你有多少金钱和财产,当生命结束时你只能带走一只小小的木盒,其它的一切对你都无能为力。所以如果人们能够学习“禅法”,认识到生命的有限和物质的无常,放下对物质的追求和名利的诱惑,你会感悟到现实生活满足,也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所以佛教教人“放下知足”,能够远离物质的诱惑。如《童蒙止观》所说:“一切众生,常为五欲所使,沉沦三涂,我今修禅,复为障蔽,此为大贼,急当远离。”[⑨]
3、止恶扬善
善与恶是人们现实生活的两种表现形式,也是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两种表达方式。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中,有人能够约束自己的欲望而洁身自好,有人却因为五欲之乐的诱惑而堕落不堪回首。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在金钱和地位面前有几人能不动心,有多少人能够保持最初的那颗赤忱之心。正因物质的诱惑使人们的内心都变得自私自利,才会使我们的社会有如此之多的腐败,打砸抢社会犯罪分子,以此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使得社会风气日下,人心越来越变得自私。为了拯救这种社会的弊端,提高人们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佛教的“禅法”的含义就是“静虑”,[⑩]即静思己过的意思,所以说“禅法”的真正目的在于“止恶扬善”。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是善恶不分,常常将恶反以为善而努力追求不放,反而把善的当作恶不敢去做。这里所说的善与恶不是指现象上的善恶,而是指本质上的善恶,如对五欲[?]的追求是恶人们却以为是善是好,而把吃亏与人为善认为是坏事。人们之所以善恶不分是因为五欲的诱惑,所以说我们要通过“禅法”的修习,使人们正确认识到五欲对自己的坏处,而树立起一种正信和正念,消除人们以自私而起的虚妄分别对事物的错误判断。“禅法”就是要人们通过禅修驱除妄心,使内心始终能保持清净无染。引导人们发菩提心救助他人,做一些有利于众生和社会的事业,以此而起到止恶扬善、净化社会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