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经批准的三家金融控股机构中,光大集团因为当年的巨额亏损丧失了光大银行的控股权,金控概念有名无实。
中信集团是中国金融控股领域第一个吃螃蟹者,但因为各种政策的限制,在金控岔路上越走越远。
早在2002年,中信控股就获批挂牌,成为中国第一家获得授权的金融控股公司。目前,中信控股主要负责投资和管理中信集团旗下的金融企业,涉及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资产管理、期货、基金、租赁等领域。
早年的中信也曾设想做实“金控”。时任中信集团董事长的孔丹曾经表示,中信曾想建立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为客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综合解决方案。当时设想金控提供三个功能,对子公司进行审计和监控,实现风险控制;统一的IT平台;打破分业界限,提供交叉产品。
虽然中信集团搭起了“金控”的架子,为旗下子公司创造了联手开拓市场,发展金融交叉产品的机会,但是旗下各子公司合作仍然有限。
中信银行2011年年报显示,2011年中信银行与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中信万通证券、中信证券浙江公司共享机构客户6011户。与中信证券联合为客户主承销发行了共计131.8亿元人民币的债务融资工具。在发行公司理财产品方面,与中信证券合作,全年累计发行“中信聚金理财全面配置系列”公司理财产品191.81亿元人民币。
开展交叉设计和交叉销售方面,中信银行与中信信托合作发行个人理财产品386支,实现销售额约1791.40亿元人民币。与中信资本合作的PE产品托管规模本外币合计5.9亿元人民币,与中信证券合作的证券公司集合/定向资产管理项目托管规模为107亿元人民币,与中信信托合作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规模为628.58亿元人民币。
无论是深度、广度以及资金量上都不及平安集团。“中信集团并没有做到综合经营,各子公司还是处于初级对接、推荐客户阶段。现在的各子公司更像是战略联盟。”中信集团一位中层人士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时表示,目前集团旗下的各个金融公司每年会召开几次联席会议,谈一下各自的合作诉求。联席会议完毕后,各金融子公司将会进行基础合作对接。
为了加强各个子公司之间的合作,中信集团专门设立了业务协同部,但是效果有限,各子公司之间仍然缺乏联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上述中层对本刊记者透露,中信集团的二级机构正在进行干部轮岗,譬如中信银行管理者轮值到中信证券等。
时至今日,中信仍在探索金融综合经营的思路,但金控的提法已改弦更辙。现在的中信集团更注重借助旗下已形成的金融、资源、房地产、基建、制造业等几大主要板块,走“集团控股加子公司专业化经营的新多元化之路”。
中信集团董事长常振明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信银行与中信证券上市以后,除了保持股权不被稀释之外,中信集团已经不太可能再向金融行业配置资源,因为这部分的市场价值已经实现,未来在资源配置上对非金融投资会多一些。
带着镣铐跳舞
“三家金控,平安的综合经营是做得最好的,原因是集团的强力推动。”上述中信中层感概,平安是唯一在保险基础上打造而成的金控帝国,顶层设计比较好,后台都基本打通了。
事实上,平安集团尝试的模式是,总部混业,板块分业经营。但这种模式,一开始就被戴上了“分业监管”脚镣。
我国金融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实行分业监管政策,到2003年银监会成立时最终完善。在现行的监管格局下,平安集团旗下子公司按业务性质分别接受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监管。平安集团依据主要业务性质归属保监会监管。
在每个版块业务方面,都有其相应的从业门槛。
目前的相关法律规定,证券业、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
2002年12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了《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将证券业从业人员纳入统一的资格管理体系,规定自2003年2月1日起,中国境内从事证券业务的机构中从事证券业务的专业人员必须在取得从业资格的基础上取得执业证书。
同样,保险行业需要有保险代理人资格;在银行方面,有要求客户信息保密的问题等等。
目前的情况是,银行可以销售保险产品和其他理财产品,银行具备了这些兼业代理的资格。但保险公司不能销售银行产品,也不能代理证券业务,保险公司不具备这个资格。
平安集团副总经理李源祥称,现在一些优质大保险公司已经具备了代理银行产品的能力,只是监管还没有放开。
“目前是平安保险的业务员负责把客户介绍给证券,保证具体的销售动作是由证券从业人员完成的。”平安证券董事长兼CEO杨宇翔表示,这样一来交叉销售其实多了一个转介绍的环节。
对于杨宇翔而言,一个好消息是,监管层对券商的跨界经营开始松绑。8月23日,证监会公布《证券公司代销金融产品管理规定(草案)》,明确证券公司理财产品、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公司信托计划、保险产品等都将纳入证券公司代销范围。
平安集团品牌宣传部总经理盛瑞生表示,目前平安只是在后台已经获得融合,统一到一个电话。中台的金融产品,只能部分协同。但前台的销售环节,严格按照法规,组织交叉销售。
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更纵深的综合金融在现有的分业监管环境下很难完成,平安的交叉销售存在灰色地带。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曾带领项目组就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进行研究,并撰文表示,“目前金融控股公司尚没有对应的监管部门。没有为金融控股公司制定统一的监管法规,容易出现对部分金融交叉产品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难以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整体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随着平安集团综合金融战略渐入深水区,对分业监管的挑战也日深。作为本土化的“金控样本”,中国平安如何向纵深发展,这将极大考验马明哲及其高管团队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