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所谓的“营销培训大师”们极大地扰乱了培训市场的正常有序发展,当然其中也有部分培训师本意是好的,也希望能积极投身入培训业,要么就是没有找到理解他是“千里马”的伯乐东家,要么就是方法不得要领。
虽然这种种不正确不符合培训实际的培训方式使许多企业陷入了培训的误区,并且“一言堂“的培训方式也认为是正确的,但最终还是没能达到真正意义的培养营销人才,提升销售业绩,体现企业综合实力的目的。虽然有些企业的培训风格打破“一言堂”风格,采用了一些“互动式”的培训风格,但传统“一言堂”的培训还是占有很大的主导。此外,这也与传统学习的方式与风格如出一辙。因为“只有有人教,才会有人学”。但是,这种教的效果已经被事实验证收效甚微,需要从根本意义的进行改变,不仅是从内容、形势上,最重要的是要从风格上进行革故鼎新。
那培训中到底要不要这种“一言堂”式的培训方式呢?回答是肯定的,要,短期内起码是不会被淘汰,从长期讲我认为要的不应多,不能要多,一定要求新求变求超越。而更多的采用“沟通式、互动式、自我掌握式、以及实践式”等为主的营销培训方式。
1、带着解决问题和培训需求的主题培训
企业希望做营销培训时应该进行培训沟通问卷调查,应该对企业的规模、发展阶段、营销现状和目标、营销组织架构、销售人员素质、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等提出问题并对回答作出分析。
几乎所有站在台上神情飞扬、夸夸其谈的培训师们对这个问题个个都能作出深刻的、精辟的分析解说,然而说是说做是做。培训师要为学员传授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技巧的,在他们进行“一言堂”的讲解完后,应该抽出时间来把调查研究的工作来做好。将营销上需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汇集归纳,带着问题进行培训。如果培训导师连下面听众到底希望得到什么需求的心理都没有掌握,你讲得再多都是白说。无怪乎,“讲的激动、听的感动、下来不动”这句话说了这么多年,人人觉得可笑,但很多培训课始终走不出这个怪圈。而问出现在哪里,是“渠道企业的日常客情关系需要业务代表来维系还是终端卖场用户的产品认知和接受度有问题”?是“业务代表销售过程很难管理以及销售政策执行力太差”还是“导购员流动大,或者是促销技能需要很大提高以及日常管理控制力”等方面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