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裁员的过程中,企业和员工都要转变心态,变被动为主动
以往的裁员模式中,企业经常是到了最后关头才决定裁员计划,匆匆忙忙,又不敢向员工透露;员工更是对裁员避之若邪,也不敢对自己被裁做任何假设。而现代企业的发展则要求:一方面,企业要转变心态,把裁员作为正常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战略的层面、管理的层面来看待裁员,要主动地进行科学、理性的裁员规划和管理,并且从企业文化的层面对员工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引导其正视裁员;另一方面,员工要变被动为主动,将裁员看作是一个新的工作机会的开始,看作是更大价值创造的起点。这样,双方都能够以主动的心态去面对裁员,也就能够避免现在很多隐藏在裁员背后的问题。毕竟只有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5.企业要对员工尽到应尽的社会责任
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并非一般所认为的募捐和社会福利活动。归根结底,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有两条:一是向国家纳税,尽到企业为社会经济发展应尽的义务;二是对员工负责,维护员工的正当权益,保障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以其他方式解决裁员的问题,避免员工遭受较强的心理震荡。
6.企业不能只有人才吸纳,而无人才退出
裁员要上升到管理层面、战略层面,人才退出机制更要加快建设。人才的退出机制是保持一个企业人才活力和压力的源泉。裁员本身就是人才退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忽视了人才退出机制的设计和建设,把焦点投向了人力资源的获取、使用和开发上,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人才有进无出。这就造成企业人力资源与外部劳动力市场无法形成完整的置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头无尾,需要人才的时候很着急,不需要人才的时候又“一刀切”,把裁员简单化。其结果是造成中国企业的人才“滞胀”,冗员过多。
科学的人才退出机制可以使得裁员管理选择面更大,操作更为灵活。人才退出机制中的内部人才创业、提前退休、技能培训、调岗、自愿离职计划等都是裁员管理的有效补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完全可以利用上述机制来替代裁员,这样既可以避免企业裁员的阵痛,又能保证员工连续的职业生涯发展。而目前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还没有设计并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退出机制,这样长期“一条腿”走路,势必会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